《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讨论了文学史写作本身在现代学术体系中的位置,以及作为现代学术规范组成之一,其产生的过程及实践中涉及的各种关键概念,比如分期、与历史写作的关系,对于家国认同的强化,还有中国的文学研究语境下特殊的一些议题,比如文学性、个人性、日常生活等。通过分析文学史本身的建构性,作者也解释现代学术体制的建构性。正如作者在阐述中不仅仅借助了文学领域的知识资源,还广泛涉及文化史和当代哲学,这本书的启发意义也不限于文学专业,而是对理解普遍的人文学科的现代建制都有帮助。
作者从文学史相关的数个议题入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文学史作为现代性装置的建构性。
李杨,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专著有《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光晕——文化政治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即出)等。编著有《读电影——经典艺术电影》《读电影——**艺术电影》《深圳新文学大系》等。
目 录
导 论 “知识考古/谱系学”视阈中的文学史问题1
**节 从“重写文学史”到“知识考古学”与“知识谱系学”2
第二节 “知识”与“文学性”14
第三节 “知识化”与“价值评判”23
**章 “文学史”与“历史”31
**节 “历史”之建构33
第二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文学史”写作45
第三节 “历史”宰制下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69
第二章 “文学史”与“制度”106
**节 制度转换:从“天下中国”到“民族国家”112
第二节 “文学史”的功能125
第三节 制度规约下的“文学史”写作137
第三章 “反文学史”命题150
**节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151
第二节 没有“现代文学”,何来“古代文学” 170
第三节 没有“当代文学”,何来“现代文学” 179
第四章 “左翼文学”的“现代性”191
**节 没有“五四文学”,何来“左翼文学” 198
第二节 道德批判与知识反省——以巴金《随想录》为例219
第五章 几个“关键词”267
**节 “文学性”268
第二节 “个人性”281
第三节 “日常生活”295
第六章 “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与“中国性”315
**节 民族国家框架中的文化认同318
第二节 “国学”即“西学”333
第三节 “普遍性”与“特殊性”347
第四节 “中国性”及其“中国的现代性”362
结 语 文学的“内”与“外”374
2006年版后记393
2018年版后记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