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精华/传世名著典藏丛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优秀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与《汉书》一样,《后汉书》为整个东汉一朝的断代史,记载了从王莽代汉至汉献帝来年共195年的历史。
从体例上看,《后汉书》基本沿袭了《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在体例方面做了必要的损益一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其次,《后汉书》新增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选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范晔是第1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门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
《后汉书》为整个东汉一朝的断代史,记载了从王莽代汉至汉献帝末年,共195年的历史。从体例上考察,《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增减。
《后汉书精华/传世名著典藏丛书》有关东汉一朝历史不可多得的史学作品,为女性作传更是亘古未有的创举。
上下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求与总结,而且一路下来,薪火相传,因时损益。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再现。干百年来,中华文化已经融入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铸成了我们民族的品格,书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中华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文明并峙鼎立,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凡此,我们称之日“国学”,其目的在于与非中华文化相区分。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其重要一点是,源于由国学而产生的民族向心力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其有异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
概而言之,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十家九流。它以先秦经典及诸子之学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观其构成,足见国学之广博与深厚。可以这么说,国学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华儿女之魂。
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强盛一时,但绝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一个国家若想健康持续发展,则必然有其凝聚民众的国民精神,且这种国民精神也必然是在自身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本国人民创造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巨龙的跃起腾飞,离不开国学的滋养。从小处而言,继承与发扬国学对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国学之用,在于“无用”之“大用”。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成熟亦决非先天注定,它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国学作为涵盖经、史、子、集的庞大知识思想体系,恰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平台。潜心于国学的学习,人们就会发现其蕴含的无法穷尽的智慧,并从中领略到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之智,也可以体悟到超脱的人生哲学与立身之术。在现今社会,崇尚国学,学习国学,更是提高个人道德水准和建构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学热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令人欣慰。更可喜的是,很多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希望孩子奠定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欣喜之余,我们也对中国现今的文化断层现象充满了担忧。从“国学热”这个词汇本身也能看出,正是因为一定时期国学教育的缺失,才会有国学热潮的再现。我们注意到,现今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时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新世纪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这些现象一再折射出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社会人群的国学知识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却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本套“传世名著典藏”丛书的问世,正是为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而添砖加瓦并略尽绵薄之力。本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从事中国文化史籍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对国学文化及国学教育亦可谓体悟深刻。为了完成此丛书,我们从搜集整理到评点注译,历时数载,花费了很多的心血。这套丛书集传统文化于一体,涵盖了读者应知必知的国学经典。更重要的是,丛书尽量把晦涩的传统文化知识予以通俗化、现实化的演绎,并以大量精彩案例解析深刻的文化内核,力图使国学的现实意义更易彰显,使读者阅读起来能轻松愉悦、饶有趣味。虽然整套书尚存瑕疵,但仍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是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治学者应有的严谨态度来完成该丛书的。希望读者能感受到我们的良苦用心。
王琪
2017年7月
光武帝纪
皇后纪
刘盆子传
隗嚣传
公孙述传
邓禹传
冯异传
吴汉传
马援传
寇恂传
窦融传
孔奋传
梁冀传
班彪传
马融传
郑玄传
蔡邕传
范式传
班固传
袁安传
班超传
王充传
张衡传
李固传
陈蕃传
李膺传
王景传
董宣传
范滂传
张俭传
阳球传
蔡伦传
五常侍传
张让传
严光传
梁鸿传
曹世叔妻传
乐羊子妻传
董祀妻传
皇甫嵩传
董卓传
袁绍传
张鲁传
乌桓传
三韩传
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