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屁的猫,狗屁的摇篮
袁伟
一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冯内古特。
叫他老冯吧。中国的冯粉多这么叫,透着不拿他当外人的亲切。还有谑称其为冯(缝)内裤的,真是没有白读他的书,都能拿他的中文名幽他一默了。
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夜,老冯在医院撒手人寰,享年八十四岁。此前一年,接受《滚石》杂志专访时,老冯便嚷嚷,要起诉美国一家烟草公司,因为自打十二岁抽上他家生产的不带过滤嘴的烟,便觉神清气爽,头不疼了,眼不花了,腰不酸了,腿不沉了,吃嘛嘛香,还文思泉涌,功成名就,一直活到八十三。烟盒上说好的吸烟要人命呢?虚!假!广!告!噱头!
冯氏噱头!
噱头?其实此前又一年,在其封笔之作《无国之人》里,老冯就发了这则新闻,放言索赔十亿刀(dollar)。原因:看到小布什、切尼之流主宰天下,他活腻了。只恨没能早死。原来在指桑骂槐啊。不过,代价太大。且在富于传统智慧的中国人看来,未免性急了些。咱过了八十四这道坎再骂,岂不更好?维基解密:烟草公司联合美国政府买通上帝,让老冯出门
遛狗时被狗绳绊倒,右脸贴地,当即无意识。上帝早就看不惯他老冯:不信神也就罢了,还一再调戏朕,还自称敬奉基督的无神论者几个意思,这是?可老冯临死前,指头挣扎作V状。难道是他赢了?他老冯赢了?姓冯(V)他就稳赢?
二
老冯是个讲政治的人
老冯去世,《纽约时报》连发三天讣告(网络版看如此),备极哀荣,原因却在于专栏作家写得仓促,细节上有失真不周处,于是一改再改,处于不断完善中。虽然如此,关键词却
基本未变,曰:黑色喜剧之才、迫切的道德观、反文化之经典等。自称只会写笑话的老冯,其实是个很讲政治的人。只是对于自己写作动机的表述,让人不免有点那个:
在许多事情上,我与希特勒他们见解一致。我同
他们……并同几乎一切独裁者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
是艺术家要为社会服务。如果不是觉得我写的东西是
良民的责任所在,或者横竖是在努力成为一个良民,
我都不会有写作的兴趣。
类似这番明志,挑明自己怀揣政治动机,老冯在不同访谈里再三披露,甚至词句都不走样,顶多是少说一个墨索里尼,或多说一个胡安·?贝隆主旨始终如一:作家当为社会的变革之力(agents of change),当然是往好里变。在他坦陈这有点不切实际的构想中,作家乃是长在社会机体里的特殊细胞进化细胞,功能在于为整个社会报灾
预警。
战后在通用电气公司公关部供职期间,老冯常与各式科学家打交道,时间一久,便有了一个令他甚感不安的发现:老辈科学家们只对探索求知着迷,至于科研成果落入谁手、派作何用这类问题完全就不曾闪过其发达的脑际。
他又听说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以心不在焉闻名的朗缪尔的一桩传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H. G.威尔斯造访通用电气实验室。朗缪尔奉命接待,为此还想出一个室温结冰的科幻故事,供威尔斯做题材。威尔斯听了并不感冒。威尔斯殁。朗缪尔殁。老冯掂量,这一单就归自己了。
他要写科学也有道德意蕴在。这便是《猫的摇篮》之缘起。
六十年代的美国,冷战阴霾、核战威胁已让人心生莫大恐惧。
朗缪尔即是书中霍尼克博士的原型。霍尼克对乌龟脊椎构造的好奇便是朗缪尔曾经大声发出的疑问。霍尼克前去领奖当天,早餐后在咖啡杯旁给太太留下小费,也是源于朗缪尔曾经的轶事。据说,朗缪尔想以此证明自己并非那漫不经心之人。老冯笑趴了。
三
《猫的摇篮》没有猫,也没有摇篮
望文生义者捧读本书,大抵会如某豆瓣网友的气急败坏:为了养猫而看,结果没有摇篮,也没有猫,骗子书!骗人的不是老冯,而是人称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霍尼克博士:广岛遭遇核爆那一日,他心血来潮,拿过一根绳子杀人囚犯捆扎自己创作的末日小说手稿的绳子,翻花绳逗他六岁的儿子玩:
看见没?看见没?看见没?……猫的摇篮。看
见猫的摇篮没?猫咪宝宝睡在哪儿,看见没?喵。喵。( 五 )
小儿不解老爹的风情,当下号啕大哭,夺门而去。
数十年后,长成侏儒的画家牛弟回过神:原来是游戏啊,大人手里攥的一把交叉的绳,叉叉叉。侏儒怒了
狗屁的猫,狗屁的摇篮。(七十四)
这句该是小说的副标题:
Cats Cradle: No Damn Cat, and No Damn Cradle
贯穿通篇的回声。
牛弟画的猫的摇篮:黏稠的黑颜料抹出的七横八竖,仿佛一张蜘蛛网。叙述者因而感叹:这一如在月黑的夜晚挂着风干的黏糊糊的网,难不成就是人类到头一场空的写照?
当牛弟道破其姐安吉拉虚假的幸福婚姻后,接着就是如此调侃:看见猫了没?看见摇篮没?(八十)
同样,听人兴味盎然地谈论博克侬教,牛弟不禁冷哼一声:宗教!随之又是这般反诘:看见猫了没?看见摇篮没?(八十一)
布里德博士赶去给高中毕业生发表演讲,鼓励他们投身科学。因为,据妓女桑德拉忆述,布里德博士诊断,世界的症结在于人多迷信而不讲科学。如果人人肯多做点科研,那么现世的一切问题便不再是问题。(十一)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尼克博士其身所在,即知识前言所在:先为原子弹之父抹去广岛,后成九号冰之父毁灭地球。一热一冷,冰火两重天,却都是末日场景。父已不是生命之源,而是死亡之因,毁灭所由看见猫了没?看见摇篮没?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啊。现世的问题终于不复存在了,因为世界已被科学彻底毁灭看见猫了没?看见摇篮没?
人生于世,诡异莫测,博克侬教徒要叹忙、忙、忙。翻成小牛弟的话看见猫了没?看见摇篮没?
当然,冷面犀利冷嘲断然不是老冯的风格。
老冯是要笑的
。没有笑果,还能叫老冯吗?
四
老冯是个段子手
老冯小时候在家中排行老幺,饭桌上大人们每每侃侃而谈,小屁孩无缘置喙。偶然一次,小屁孩说了一句好玩的话,大人们这才停下神侃,意识到老幺也有话说。由此,小冯同学悟得了博人眼球的神器说笑话。于是恶补幽默搞笑的书,每晚必煲电台,听喜剧小品,琢磨笑技。
习惯成自然,等老冯动手写作,便给自己立下一规:敲打出来的文字得让人笑,否则就是个败字。
老冯自称,他的书其实就是一堆碎片拼成的马赛克,而且每一小片都是一个笑话。
《猫的摇篮》一共一百二十七小节。一百二十七个笑话。人说读这小说,就像看一场脱口秀。包袱一个接一个。噼啪爆响。
比如,小卡瑟向约拿/约翰慢慢亮明身份;比如,小卡瑟在酒店与庸俗商人克罗斯比之间的较劲;比如,富兰克请约拿/约翰出任圣洛伦佐共和国总统;比如,富兰克最终道出他常去杰克趣玩店的缘由,又比如……
这便是老冯小时候听喜剧小品悟出的杀招。
老冯说,抖响包袱,真特么难。得掐准火候。就像从头做一个捕鼠器,得费尽心思,让它当跳则跳。
所以老冯说他写得特慢。
不过读者看得特溜特爽。
本译者倒是心有戚戚焉。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几乎每一句都让作为读者的译者合不拢嘴,却也几乎每一句都让作为译者的读者咧嘴龇牙。
如此刻意谋短章也是为了布大局,下一盘大的棋。老冯坦言,自己心中还存了一丝妄念:让当权者总统、参议员和将军们百忙之中也能抽空拿起一阅,厚了、长了肯定不成。1美国需要真有分量、真有道德意味的笑话。还是那层意思:艺术家敏感先觉,乃社会的预警系统,当权者要珍视。
遗憾的是,政客从来不听先知的话,否则老冯附和批评家的推论他都不必去写《猫的摇篮》。
借过书中教主博克侬的话,真情实况,恺撒一无所知。
不过,在大学教授写作的经历让老冯一下柳暗花明:眼前的莘莘学子不正是未来的总统、参议员和将军候选人吗?好在相逢尔等尚未掌权时啊。老夫且用这人性……毒化尔等心灵,鼓动你们建一个更好的世界去。
老冯到底给自己的说笑事业找到了大用。
……
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
20 世纪美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黑色幽默文学作家。
冯内古特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1940年考取康奈尔大学,主修化学。1944年珍珠港事件爆发,主张反战的他志愿参军,远赴欧洲战场。1945年遭德军俘虏,被囚禁在德累斯顿战俘营。冯内古特的文学创作,不少灵感正是来自在战俘营的经历。
战后冯内古特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任教。他从1950年代起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60年代起开始出版长篇作品。代表作品:《五号屠场》《冠军早餐》《猫的摇篮》《囚鸟》等。
他的作品以喜剧形式表现道德层面悲剧的内容,情节广博至极、构思精妙至极、文脉复杂至极,擅长以笑声讽喻社会现实,应对灾难和绝望。荒谬、吊诡或怪诞等黑色幽默元素的表象下,是一颗关爱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德善之心,他借时政热点、当代关切,别开生面巧做文章,抓住了自己身处时代的情绪,并激发了一代人的想象。
晚年的冯内古特在曼哈顿和纽约长岛的田园里颐养天年。2007年4月11日,于曼哈顿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