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海德格尔研究指南(第二版)/剑桥研究指南丛书》主要收录了美国学界对海德格尔思想较近的代表性研究,收人的十四篇文章里除了第一篇的作者多洛泰亚·弗里德是德国汉堡大学哲学教授、第十四篇的作者朱利安·扬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哲学教授外,其他都是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的。指南的内容包括了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的各个方面,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康德哲学以及神学等的关系,除此之外还颇多地涉及了海德格尔思想对一些当代问题——诸如心理治疗、深生态学、技术和虚无主义,等等——的启发,对了解英语世界的海德格尔研究以及海德格尔思想本身还是会有不少帮助的。
要为一本已经成为某种支柱的书卷进行修订再版看来远比预想的更为困难。首先,在很少有作者愿意接受命题作文而重新撰写论文这一背景下,很难在那么多新涌现的、有见地的海德格尔专家之间做出选择。更困难的是为了满足编者的需要把原先的某些论文去掉。所有原先的论文这些年来都已经被证明了是有价值的,因此没有一篇看起来是“可删略的”。原来的参考书目需要修改,要为现在已经全部出版的海德格尔全集编目,并且从过去十二年里大量出版的海德格尔研究著述中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最后,要重读我为1993年版所写的导论也是某种痛苦的任务。从那时起涌现众多新的海德格尔文本,而且在各种文献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洞见,这都使原来的导论显得陈旧了。在这个再版的序言中我将逐一讨论这些任务。
在编第二版的时候最愉快的时刻来自于阅读那些由相对新近的海德格尔研究者所贡献的文章。第一篇添加的泰勒·卡曼(Tay-lor Carman)的“现象学的原则”,这是一篇详尽的、富有启发性的对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创建者埃德蒙特·胡塞尔之间关系的研究性文章。卡曼的文章有助于澄清海德格尔对现象学方法的理解,同时表明了这一理解与胡塞尔原来的概念有何不同。这些年来越来越清楚的是,评价现象学的作用和力量对那些将海德格尔的观点变成自己观点的一部分人来说是一个紧要的任务。
威廉·布拉特纳(William Blattner)的《为形而上学奠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征用》提供了对第一版的一个必要增补。尽管海德格尔在构思《存在与时间》时从多个源头汲取了资源,但在这些源头中最有分量并最有哲学意味的看来还是康德。布拉特纳以极大的耐心与精确性考察了海德格尔在1927/1928年的马堡讲课稿《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阐释》里面所建立的推理,这一讲授课是在与《存在与时间》发表的同一时期做的,比更著名但也是出了名的晦涩费解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稍早些。经常有这样的关于海德格尔的故事,据说他在一堆马堡的新康德主义者中间待得很不舒服,想要通过他的现象学的“基础存在论”的透镜来阐释第一批判以“了结掉康德与新康德主义者”。基于他对康德与海德格尔的牢固掌握,布拉特纳能够表明海德格尔征用康德的短期尝试之优劣。借助这一对海德格尔的康德主义的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存在与时间》中的词汇与动机,同样也能更好掌握海德格尔在他后来的《哲学论稿——从兹有而来》里面的自我批评中对所有“先验”的东西的强烈拒斥。在他其他有价值的贡献之外,布拉特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去理解为什么“时间”看起来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的著述中失去了它的优先位置。
在海德格尔的整个著述中没有什么概念是比“真理”观念更为关键或更富于争议性了。海德格尔在古希腊的aletheia概念那里为这一概念找到了根基,aletheia在词源上意味着“不一遗忘”或“无一遮蔽”,海德格尔努力想表明通常将真理理解为命题与事实之间的一致其实依赖于一个更古老更基本的理解,即真理之为解蔽——无蔽与遮蔽之间的相互作用。
导言/查尔斯·吉尼翁
一、存在问题:海德格尔的筹划/多洛特亚·弗列德
二、生平解读:海德格尔与艰难的时代/托马斯·希恩
三、现象学的原则/泰勒·卡曼
四、胡塞尔与海德格尔那里的时间与现象学/罗伯特·多斯特尔
五、形而上学之奠基: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征用/威廉·布拉特纳
六、海德格尔与诠释学转向/大卫·卡曾斯·霍伊
七、海德格尔的事缘主体和背景/查尔斯·泰勒
八、死亡,时间,历史:《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皮埃特·霍夫曼
九、海德格尔思想中真理与真理的本质/马可·A.拉索尔
十、本真性、道德价值与心理治疗/查尔斯·吉尼翁
十一、海德格尔、佛教与深生态学/米歇尔·E.齐默尔曼
十二、海德格尔与神学/约翰·D.卡普托
十三、海德格尔论虚无主义、艺术、技术和政治的关联/胡伯特·L.德莱弗斯
十四、四合/朱利安·杨
参考文献
索引
海德格尔著作缩写
年谱
译者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