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成人高等教育基础医学教材”之一,是根据成人高等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教材,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医用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从而为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的学习,以及护理专业的学习打下基础。本书分为“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部分。第一章至第五章为“基础化学”,第六章至第十三章为“有机化学”。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我们在每一章的后面都附有大量的习题,并在书后备有答案,以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教材本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编写,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网络教育的特殊性,针对成人教育护理学及药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的把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突出教材的实际应用性。每章节后附有复习题,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再版前言
成人高等教育医学系列教材出版发行已经6年有余了。该系列教材编排新颖,内容完备,版式紧凑,注重实践,深受学生和教师好评,在全国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了适应发展需要,紧跟学科发展动向,提升教材质量水平,更好地把握21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医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使本系列教材更有利于夯实能力基础、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合格的医学应用型人才,故决定对其进行全面修订。
再版系列教材将继续明确坚持“系统全面、关注发展、科学合理、结合专业、注重实用、助教助学”的编写原则,分析不足,丰富内容,完善体系,在保持原教材优点的基础上,删去了一些叙述偏多的与各学科交叉的内容,充实和更新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其能充分发挥助教助学的功能,真正成为课程的载体、师生的益友。
本系列教材每章仍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学,告知学生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难点,以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是具体教学内容,力求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和易读性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复习题,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其中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参考答案附于书后。
本系列教材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基础医学教材、成人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和成人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材,使用对象主要为护理学专业及药学专业的高起本、高起专和专升本三个层次的学生。其中,对高起本和专升本层次的学习要求相同,对高起专层次的学习要求在每章导学部分予以说明。本套教材中的一些基础课程也适用于其他相关医学专业。
除了教材外,我们还将通过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平台(http://des.cmu.edu.cn)提供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大纲、网络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网上练习、模拟测试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种资源,建造一个立体化的学习环境。
本系列教材的再版发行再一次得到了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主,包括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省肿瘤医院等单位专家的鼎力支持与合作,对于他们为此次修订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谨致深切的谢意。
由于整体修订,工程巨大,任务繁重,在教材修订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恳请广大教师、学生和读者惠予指正,使本套教材更臻完善,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更符合现代成人高等教育要求的精品教材。
陈金宝刘强
2016年6月
再版说明
医用化学是护理学及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医用化学对后续课程(如生物化学、药理学等)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很难想像一个没学过医用化学的学生能顺利完成护理学及药学专业的学习。医学科学的发展要求护理学及药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本教材分为“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两个部分。基础化学分为五章,有机化学分为八章。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我们在每章后面都附有大量习题,书后备有参考答案,以适应学生自学的需要。
本教材于2011年首次出版以来,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并于次年再次印刷。然而,随着近年来本学科的发展与互联网平台的出现,网络教学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需要,同时也为了提升本书质量,我们对本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希望能修正第1版教材的疏漏之处,并充实必要的内容。
本次修订由马汝海、马勇、王玉玲、申小爱、刘国杰、刘建玲、刘雅茹、李晓娜、夏阳、崔静暇、韩君君、钟阳共同参与。原则上保持第1版教材的体系结构,但本着对本书负责的态度,每位编委都对第1版教材逐字推敲,力求消除错误之处。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书中难免还会有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同时借此机会,向使用本套教材的广大师生,向给予我们关心、鼓励和帮助的两位原主编致以由衷的感谢。
《医用化学》编委会
2016年5月
陈金宝,教授,曾任中国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从事医学影像制作、医学图像处理和资源库建设数十年,曾获卫生部、教育部各种奖励7项。策划并主编医学彩色图谱5部、卫生系列教材54种。
刘强,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虚拟仿真应用研究专业学组副组长;辽宁省医学会医学教育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教育技术与应用学组委员。
马勇,辽宁大学化学系,副教授;阿克伦大学(美国)化学系,博士后;克里夫兰大学(美国)化学系,博士后副研究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参编《分析化学(第八版)》等。
第一篇 基础化学
第一章 溶液
第一节 溶液的组成标度
一、 体积分数
二、 质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三、 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节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力
一、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力
二、 溶液的渗透压力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三、 渗透压力在医学上的意义
第三节 电解质溶液
一、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二、 酸碱质子理论
三、 酸碱溶液pH的计算
第四节 难溶强电解质溶液的多相解离平衡
一、 多相离子平衡与溶度积常数
二、 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三、 溶度积规则及其在多相离子平衡中应用
四、 多相离子平衡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缓冲溶液
第一节 缓冲溶液及缓冲机制
一、 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和组成
二、 缓冲机制
第二节 缓冲溶液pH的近似计算
第三节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
一、 缓冲容量
二、 缓冲范围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
一、 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二、 标准缓冲溶液和常用缓冲溶液
第五节 血液中的缓冲系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 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 焓
四、 反应进度
第二节 热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 热化学方程式
二、 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计算
三、 食物的热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一、 熵的意义和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
二、 化学反应的方向
三、 化学反应的限度
第四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一、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四、 Le Chtelier原理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一、 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
二、 化学反应的瞬时速率
第二节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一、 有效碰撞理论简介
二、 过渡态理论简介
第三节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 反应速率方程式
二、 简单级数反应及其特征
第四节 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 酶的催化作用简介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第一节 氧化与还原
一、 氧化值
二、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电对
第二节 原电池
一、 原电池的组成
二、 电极组成式和电池组成式
第三节 电极电势
一、 电极电势的产生
二、 原电池的电动势
三、 标准电极电势
四、 标准电极电势表及其应用
第四节 Nernst方程式及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一、 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式
二、 溶液pH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三、 生成难解离物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四、 生成难溶电解质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第五节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应用
一、 由电极电势计算电池电动势
二、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 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四、 计算溶度积常数
第二篇 有机化学
第六章 烃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概述
一、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二、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三、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四、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节 链烃
一、 链烃的类别
二、 链烃的结构
三、 链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四、 链烃的命名
五、 链烃的性质
六、 共轭二烯烃
第三节 脂环烃
一、 脂环烃的分类及命名
二、 脂环烃的性质
三、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
第四节 芳香烃
一、 苯的分子结构
二、 苯同系物的异构和命名
三、 苯及其同系物的性质
四、 稠环芳烃
第七章 醇、酚、醚
第一节 醇
一、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 醇的物理性质
三、 醇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酚
一、 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 酚的物理性质
三、 酚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醚和环氧化合物
一、 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 醚的物理性质
三、 醚的化学性质
四、 环氧乙烷及其性质
第八章 醛、酮、醌
第一节 醛、酮
一、 醛、酮的结构及命名
二、 醛、酮的物理性质
三、 醛、酮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 醌
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一节 羧酸
一、 羧酸的分类及命名
二、 羧酸的物理性质
三、 羧酸的化学性质
四、 重要的羧酸
第二节 取代羧酸
一、 羟基酸的构造及分类
二、 羟基酸的命名
三、 羟基酸的物理性质
四、 羟基酸的化学性质
五、 重要的羟基酸
六、 羰基酸的结构及命名
七、 羰基酸的化学性质
八、 重要的羰基酸
第三节 羧酸衍生物
一、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二、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三、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四、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
第十章 立体异构
第一节 构象异构
一、 乙烷和丁烷的构象
二、 环己烷的构象
第二节 顺反异构
一、 顺反异构产生的条件
二、 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第三节 对映异构
一、 手性与手性分子
二、 手性分子与分子对称性
三、 旋光性
四、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五、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六、 无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十一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胺类
一、 胺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二、 胺的物理性质
三、 胺的化学性质
四、 重要的胺及其衍生物
第二节 杂环化合物
一、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 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第十二章 糖类
第一节 单糖
一、 单糖的分类、开链结构和命名
二、 单糖的环状结构和变旋光现象
三、 单糖的物理性质
四、 单糖的化学性质
五、 重要的单糖及其衍生物
第二节 二糖
一、 蔗糖
二、 麦芽糖
三、 纤维二糖
四、 乳糖
第三节 多糖
一、 淀粉
二、 糖原
三、 纤维素
第十三章 脂类和蛋白质
第一节 油脂和磷脂
一、 油脂
二、 磷脂
第二节 甾族化合物
一、 甾族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二、 典型的甾族化合物
第三节 蛋白质
一、 氨基酸
二、 肽
三、 蛋白质
附录1 国际相对原子量表(Ar 1989)
附录2 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3 常用单位换算
附录4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附录5 弱电解质在水中的解离平衡常数
附录6 标准电极电势表(298.15K)
附录7 298.15K和标准状态下一些物质的热力学数据
附录8 298.15K和标准状态下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热
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