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之内容,包括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育制度、教育实施状况及教育者生活等等,属于实际方面。政府的教育宗旨,学者的教育学说及时代的教育思潮等等,属于理论方面。但只将以上所举的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情形,原原本本,按照时代先后,叙述一个明白,还不足以完成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务。研究教育史者的任务:一、在于说明历代教育制度及学说之变迁的原因;二、在于比较各时代各地方的教育之异同与升降;三、则在于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统治阶级对于教育之如何利用;四、尤在于以客观的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并标明其特异之点。能够将以上所提示的种种方面,作一个有系统的叙述,以备今后研究教育者应取何种途径的一个南针,方可以成就一部教育史。
20世纪是中国教育学科艰难创生、曲折发展的世纪。伴随着中与西的文化激荡,传统与现代的思想交融,中国教育学科逐渐地从译介走向编著,从移植走向创生,从草创走向发展。教育学者们百年来以执着的精神、笃实的态度、质朴的思维,成就了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史的世纪篇章。站在21世纪的门槛里,隔着时间的距离,回眸这段历程,不仅能窥视中国教育学科所沐浴的阳光,更能体味到她所历经的风雨。
教育思想史与教育学科史,不是两个“等价”的概念。在中国,教育思想史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但是教育学科史迄今却不过短短百余年的历程,而启动这一历程的是以日本为媒介的“西学”引介。促动这些引介的直接动因,还是新办师范学堂的课程“急需”。当年,所谓“办理学堂,首重师范”,而“教育为师范学堂之主要学科”。
编前语
上册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自商代以上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一 初民的生活
二 教育的起源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一 绪言
二 学校的起源
三 学官分三部
四宫庭教育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西周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一 周人最初的生活
二 封建制度的产生
三 最有权威的礼教之解剖
第四章 后人傅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制系统
第二节 学校之内容
一 教材
二 教具
三 师资
四 考试与升格
五 视学与养老
第三节 女子教育
第四节 结论
第二期东周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一 社会之剧变
二 思想之怒放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老子
一 老子何人
二 无为主义
三 禁欲主义
四 绝学主义
第三节 孔子
一 生活小史
二 性质论
三 教育目的
四 学习方法
五 教授方法
六 结论
第四节 墨子
一 墨子与儒家
二 兼爱主义
三 对于精神教育的三个要素
四 方法论
五 结论
第五节 孔门弟子
一 同门之盛
二 《大学》
三 《中庸》
第六节 孟子
一 孔学绍述家之孟子
二 性善论
三 培养主义的教育论
四 学习法
五教授与训练
第七节 庄子
一 庄子与道家
二 养生主义的教育论
第八节 荀子
一 儒家左党之荀子
二 性恶论
三 积伪主义的教育论
四 学习法
五 论心理作用
六 结论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第一期秦汉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一 官僚政治之新纪元
二 秦皇之反儒政策
三 汉初之杂霸政策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一 儒家学术独占之原因
二 儒术独占对于教育之关系
三 儒术统制全国后之文化事业
第九章 两汉学风
一 致力考据
二 遵守家法
三 公开论辩
四讲学与党祸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太学
一 太学之起源
二 教授与学生
三 岁课与射策
四 视学
五 太学生在社会上之地位
第三节 鸿都门学与官邸学
……
中册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