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致力于通过完整且系统的讲解,实实在在地提高“一线教师的授课能力”。完全适用于教师线下课程以及线上课程的教学应用环境,分别从上课应该上什么、上课应该怎么上,以及上课可以用什么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一线教学内容设计及技巧使用,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开细致甚至逐句的分析,将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授课模式的专门研究全面且系统地呈现给读者。除此之外,本书还包含针对每个模块内容而设置的具体的落地练习,读者可以按图索骥,步步为营,取得看得见的进步。
本书适用于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学工作者,也适用于课堂教学研究。
适读人群 :一线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 启德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 黄娴 |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 唐宜红 | 跟谁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 | 国家青年千人、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钟文兴 | 中国出国考试培训领域 黄卓明 | *敢说真话的自媒体“我叫MKT” | ETS官方托福顾问、Propell托福教师研讨会讲师 朱翀 | 国际教育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BCSTIE)秘书长、全国学盟理事长 徐清之 联袂推荐
国际教育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BCSTIE) | 全国留学英语教师学术联盟(NAAIET) 联合指定教材
本书将系统的讲解三个重要的“教学原则”:1)丰满却克制的设计内容;2)巧妙而多变的课堂技巧;3)不喧宾夺主的辅助手段。这些原则的扎实应用,无疑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授课能力,并普适于线上及线下等多种教学环境。一线教师能够从书中获得“系统的授课经验与技巧”;本书也可用于教学研究人员课堂研究或培训授课。
(1) 教学是一门艺术
原始人中擅长沟通的人成了巫师,别人负责打猎,而他负责吃饱喝足、与神说话聊天;诸葛亮舌战东吴群儒,比20万士兵厉害,自然封侯拜相得意扬扬。显然,交流就是生产力,“善于表达”是一种值得被每一个人细细打磨的工作技巧。更何况我们是老师。
Education is more an art than a science.
—Walter Phelps Hall
虽然我们常常会说:“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但我们并不因此放弃追寻成为优秀教师的可能规律。常有人认为,一个良好的课堂是“欢声笑语的课堂”。但这个结论怕是过度地强调了幽默的重要性,令绝大部分新教师们望而生畏。诚然,幽默是有效课堂中的一环,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全部。将幽默视作对课堂的一大要求不合宜,并不是因为幽默对课堂无意义,而在于幽默的能力大抵源于天赋,难以被模仿或复用。幽默的人做老师自然就幽默,我们却很难要求一个并不爱开玩笑的新教师幽默起来。真正值得被强调的,也能够被下功夫去准备的,是如下这三个方面:1)丰满而克制的设计内容;2)灵活且多变的课堂技巧;3)有效却不喧宾夺主的辅助手段。这也就是我在这本图书里准备与大家探讨的三个话题。
(2) 上课需要考虑的要素很多
我写过好多好多本书了:37本考培图书,3本学术专著。看上去很多,可相比于上课,还是写书容易些。因为书本有天然的结构框架:重要的东西可以加粗,也可以罗列一个目录,让读者瞬间提纲挈领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关键的是,学生读书是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作者只顾表达清楚便是,读者自然会根据自身的水平来调整最佳的阅读速度。好理解的部分读者会读得快些,而难的部分,自然会减慢阅读速度。
可是上课则大不相同。
尽管我已经在一线教了十几年书了,却依旧在每一次上课时都如履薄冰。因为即便有了板书(或幻灯片等其他教辅工具)的协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们听课的过程还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如果把听课抽象成为很多信息钻入学生脑子里面的过程,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收到的若干信息,在形式上并不会自然带有主次、结构、关系、框架的概念。老师们要尝试通过很多办法,譬如语音语调变化,结构化内容设计,或是配套、伏笔、印证等方法来促使这个线性的过程变成有序框架。具体我们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让我卖个关子,以上所提及的若干关键词,我都留着与你在书中讨论“结构化”的章节时来分享。
对了,当我在讨论影响课堂的若干要素时,我尽可能脱离了具体的科目。尽管不时用托福、雅思、GRE等科目举例,但这些要素同样适合于其他科目的教学。
(3)上课的现场感很重要
社会变化很快,我从2015年开始转型写代码,因为我相信计算机(当时还不流行AI的概念)将会改变一切。如果这一切是真的,那老师上课中有什么东西是很难被替代的?我想上课所营造的“现场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什么是现场感?让我举一个例子:我是一个NBA球迷,每天沉迷于NBA的转播视频之中。后来有一次真的有机会坐在球场里,感受到球员出场时的喷火器热浪糊在脸上,看到一群两米多、三百斤的大汉在四百平方米的场地上横冲直撞,听到天崩地裂的欢呼呐喊,震得我耳膜发疼、心脏发慌,我才感觉到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娱乐项目。最重要的是,之后即便是看视频直播,我也更加感同身受了。
作为老师,我们亦是如此,追求现场感,想让知识真正地融入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真正意义上地感同身受。即便是离开了课堂也忘不掉,才好。如何做到这一点,除了天赋之外,有若干值得尝试的准备工作,在本书第二章的末尾处我们将讨论到。
(4) 练习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老师也一样
当本书就要付梓的时候,编辑老师说“尽管内容精彩且扎实,但感觉还缺点儿具体的落地指引”。我当然能意识到,这句评论的前半部分是为我保全面子(我仍享受得很),后半部分才是人家真正想说的。我心里有些嘀咕:书都快要出版了,才提这种问题,而且不是已经设计了练习题了吗?直接做就好了啊,这难道还不够清晰吗?难道还得有个参考答案?这样愤愤不平的想法,一直在我心中萦绕。
直到2018年1月的线下教师研修班课上,我突然起意,让班上的每一位老师同仁来挑选或者被分配练习题,排好序,然后到了自己所属日期的那一天就在微信中进行分享。而我自己,则承诺陪每一位同仁一起写作业。每天写一个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的同时,也供大家伙儿批评。
我从来都拥有冒冒失失的人生:在当众做出这个承诺之前,我压根儿一篇作业的参考答案都没有准备好。但这不重要,反正大话已经说出去了。一次作业无非两三千个字而已,坚持二十二天,中间不停息,就好了。
于是我开始了。
其实一天写两三千个字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大概是一个小时多一点点的工作量。我坚持了二十二天,一共写了十万字(含文本)。早上起床之后写一个初稿,晚上睡觉之前修订一下,然后发到群里供大家伙儿参考。早上喝咖啡,晚上喝红牛,实在不行就做俯卧撑,有奇效。然后,我写完了。
这就是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书每一个小节的末尾处,都有一个关于本节内容的思考题,以及我对这个思考题所做的参考答案。尽管这个参考答案我自己也未必完全满意,但大家至少可以做个参考,最好大家自己也试着动动手,真的把书里所讨论的诸多要素给融会贯通且归纳吸收。真正让这本书能够帮助你们少走一些我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
(5)感谢
让我感谢一下我的团队:我们之间从来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维持了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你们保护、培育甚至纵容了我脆弱的创造力:保护我远离诸多风暴,培育我生长出一种难以言表的自信力量,纵容我进行各种诡异的尝试。这种力是“我”的,更是“我们”的财富。如果这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是一种有效的商业竞争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将由保护这种创造力的人所共同拥有。
感谢这么多期研修班的每一位同仁,我无偿地享受了你们的诸多反馈,更感谢你们的陪伴。
(6)最后的话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我曾无数次地想要放弃这个低薪的职业,但却总会被奇妙的成就感鼓舞。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曾说过:
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与魔法无异。
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若是沿用这个说法,教师作为传递知识的职业,就是那传递魔法口诀给新人的大法师。这个人设简直太刺激了,听得鸡皮疙瘩都要起来了,如何能舍得放弃啊。
我猜想你们也如此吧。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修炼更厉害的魔法吧。
文勇
2018年夏
刘文勇
副教授
启德考培副总
连续创业者与狂热的任天堂粉丝
清华大学 博士后
中国人民大学 博士
宾州州立大学 访问学者
从事一线教学及教师培训十余年
著/编著/主编 超过40本图书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上课应该上什么?
丰满却克制的设计内容
第一节 总论
Day 01 别怕上课内容重复:为了更好地改进
Day 02 别想什么都能教完:努力克制地表达
Day 03 不同教学目标分层:知识知晓或熟练
Day 04 分级教学引申探讨:颗粒化知识分割
第二节 构造
Day 05 建立稳定的学生预期:授课内容的结构化
Day 06 授课内容的前后联系:埋下伏笔的内容对应
Day 07 课堂内容的使用路径:如何使教学建议可行
Day 08 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创造有效的学习技巧
Day 09 考试的经验主义“巫术”:识别并归纳后的“诡计”
Day 10 体系化的记录与穷举:老师辛勤工作的理想
Day 11 练习的构造及其目标:为什么逼迫学生练习
第三节 阐述
Day 12 数据罗列:最强壮的说服工具
Day 13 类比:说服中的思维跳跃与并线
Day 14 举例:如何选择最有效的课堂案例?
Day 15 共同价值观:说服中的秘密武器
第四节 扩充
Day 16 题型之间的扩充
Day 17 科目之间的扩充
Day 18 学科之间的扩充
第二章 上课应该怎么上?
巧妙而多变的课堂技巧
第一节 准备工作:教学中的自我反思
Day 19 自我主动反思:录音
Day 20 学生帮助反思:反馈
Day 21 同事帮助反思:批课
Day 22 第二节 如何使同样的教学观点变得更具吸引力?
第三节 如何建立最大说服效果的权威感?
Day 23 自述权威或是他述权威
Day 24 使用最新信息制造权威感
Day 25 使用历史信息制造权威感
第四节 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到亲切?
Day 26 使用自身经历:“学生是曾经的我。”
Day 27 揣摩学生心思:“如果我是学生呢?”
Day 28 第五节 通过互动保持亲切:无可替代的现场感
Day 29 第六节 如何使学生受到两种激励?
Day 30 第七节 如何在课堂中适当展现幽默?
第三章 上课可以用什么?
不喧宾夺主的辅助手段
Day 31 第一节 如何控制自己的声音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Day 32 第二节 如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堂展现工具?
Day 33 第三节 最新的计算机系统到底能带给老师怎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