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定 价:68 元
丛书名: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 作者:徐仲伟,闵绪国,魏钢 编
- 出版时间:2018/11/1
- ISBN:9787300260143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48.3
- 页码:32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网络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在使用网络过程中或者从事与网络有关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建立并遵守的共同社会公共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反映和再现,但网络社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并与现实社会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大量的有关社会调查反映出我们当前的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充满着许多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目标。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具有特定的内涵和特征,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带领,坚守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原则,抓好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建设,形成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有效的载体,找准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有利措施,形成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构建起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自律与他律机制,从而有力地推进我国网络社会公共道德的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凝聚道德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中心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道德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多篇文章中都强调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对道德建设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道德的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道德建设的保驾护航。当前中国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然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原先的道德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在此情况下,道德建设需要全体国民集体参与,需要全体国民成为道德的守护者、监督者和表率。只有全面地了解、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的现状以及遇到的新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解决对策,才能真正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才能不断改善社会和国家的道德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道德建设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论问题。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伦理学作为与人类道德发展密切相关的哲学分支学科,需要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从理论上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
为此,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宏观背景下,为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我们策划了“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这套丛书是一套开放的丛书,首批出版10卷,集中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最关切的伦理道德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陌生人之间的伦理、日常生活伦理、公务员道德建设、信息伦理和网络社会伦理、消费伦理、福利伦理、分配正义以及规范性和道德推理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丛书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规律,人们日常生活伦理有哪些特点等,这套丛书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其次,政德建设是当代中国最具先导性的道德建设领域之一,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这套丛书不仅对公务员道德状况进行了研究概述,而且对中国特色政德建设的一般规律、重要问题进行了探究。
徐仲伟,男,1951年7月生,四川自贡市人。二级教授、博士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重庆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现兼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协会会长等。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近20年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文化等领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庆市重大(重点)课题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论文集19部,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马克思主义文摘》等转载(摘)。先后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化部文化创新(提名)奖、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绪论
第一章 社会公德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一)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内涵
(二)道德与社会公德理论的历史演进
二、国外社会公德研究的现状
(一)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研究的特点
(二)国外社会公德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国外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研究的主要观点
三、我国社会公德研究和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一)我国的社会公德研究
(二)我国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
第二章 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公德建设的意义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网络社会的形成
(二)网络社会的特征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关系
(一)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统一性
(二)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差异性
三、网络社会主体构成
(一)网民
(二)网络群体和网络组织
四、网络社会的矛盾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网络社会的基本矛盾对其他矛盾的影响
(三)正确应对网络社会中的矛盾冲突
五、网络社会公德的失范问题
(一)网络内容失范
(二)网络知识侵权问题
(三)网络诚信问题
六、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
(一)网络社会公德建设是现实社会公德建设的拓展和深化
(二)网络社会公德建设引导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第三章 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和特征
一、网络社会公德的内涵界定
(一)关于社会公共道德
(二)网络社会公德概念的界定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
(一)网络社会生活与传统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一致性
(三)网络社会公德与传统社会公德的差异性
三、网络社会公德的标准
(一)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以传统社会公德为基础
(二)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
(三)网络社会公德标准应该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四、网络社会公德的特征
(一)网络社会公德具有普适性
(二)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主性
(三)网络社会公德具有自律性
(四)网络社会公德具有开放性
……
第四章 网络社会生活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影响
第五章 我国网民网络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
第六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第七章 网络社会公德主体的建设
第八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载体和措施
第九章 网络社会公德建设的他律自律机制与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