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在以往的欧洲航路之旅中接触到亚洲、中近东、地中海等不同地域风土文化的同时,反复思考其中的差异性。在停泊的港口,他们意识到了被列强分割的世界地图,并确认了日本在其中存在的独特性。本书通过使节、船员、文学家、艺术家等的纪行,展现给读者近一个世纪中近代日本开放的步伐。从中折射出这一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列强扩张,整个世界版图的动荡与变化。全书共七章,从幕末时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结束,按时间顺序展开。
◎欧洲航路,对近代日本影响至深。通过欧洲航路,日本人得以见识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经历震惊与反思之后,日本开始追逐帝国之梦,在世界版图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从幕末到“二战”结束,从亚洲一隅到世界中心,欧洲航路可谓是近代日本发展进程中的催化剂。一个东亚岛国,在异文化的碰撞交融、列强扩张的风云激荡中,从旧世界驶入新世界,完成世纪大蜕变。
◎本书通过鲜活且丰富的第一手旅行纪行素材,还原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呈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文化浮世绘:各国乘客的众生相、亚洲社会的民生百态、“中近东”国家的风物与文化、日本游客初次接触西方文明时的种种反应,以及一系列幽默逸事……对于解读近代日本民众的政治与文化心态、外交与社会思潮、国家与民族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近代日本的欧洲航路串联起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云激荡、相互碰撞和互相塑造的历史。在邮船与炮舰的交锋中,海上的世界地图不断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甲午战争、满洲事变、难民运输、“二·二六”事件、巴黎世博会、1910年前后的东南亚移民、埃及独立运动、苏伊士战争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书中均有呈现。
◎收录多幅珍贵的航海图和历史照片,是近代航海史的珍贵史料。
◎在“旅行”一词愈发商业化、娱乐化的当下,通过一个世纪前日本文艺界人士的海上航行与异国参观的经历,还原“旅行”一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置身于异文化当中,用他者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获得反思与启示。
后记
在对日本人在巴黎、伦敦、柏林的体验进行共同研究期间,看着那些片段性的关于欧洲航路的记录,我就在想着什么时候能试着描绘出欧洲航路的全貌。现在,乘坐直航飞机,只需要十几个小时便可抵达欧洲的主要城市。像从东京到关西出差一般轻松,我们抵达机场后,乘坐地铁、公交或是搭乘出租车便可进入市内。就像游览日本的都市一样,在国外的城市也可信步漫游。
但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近一个世纪中,情况却并非如此。日本和欧洲的文化差距,相比今天要大得多。在巴黎和柏林的日本人,只有不到1000人。即便是日本人最多的伦敦,也没有超过1500人。自然而然,因为日本人社群之小,在面临一些困难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解决问题。在面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时,语言则成为巨大的阻碍。
旅行所具有的意义,到了20世纪后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旅行,并不像现在这样在飞机里看完几部电影就抵达目的地那么简单。旅途中不仅要体验不同文化圈的文化差异,还要花时间去反复琢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当时前往欧洲的日本人,大多数利用的是以日本邮船为主的欧洲航路。他们在起程当天就开始了异文化的体验,而不是抵达目的地后才着手进行。一个半月的旅程中,因时代不同,也有花四个月的情形,游客们在反复体会旅行的意义。
本书中包含有多幅不同性质的地图。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的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的海港城市、海峡、运河、要塞岛、灯塔、制海权、船舶所构建的列强的势力图是其中的地图之一。在这个地图中,体现出了殖民地化(世界分割)的结果。日本开始明治维新之时,这个地图已经被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分割殆尽。但是,这种瓜分结果并不是永久的。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再次分割世界的尝试,世界地图在不断地被修正。
在欧洲航路上旅行的日本人,通过接触亚洲、中东、地中海的异域风土和文化,在内心形成的心像地图也是“海上世界地图”的一种。从日本国内出发的船舶,虽然因时代和国籍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基本都是经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城、科伦坡、亚丁、苏伊士、塞得港到达马赛和伦敦的。利用在停靠港口的停泊时间,旅行者们会下船去体验异国的风土、气候、居住情况和饮食。趁机可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换位认识,也可以重新确认自己的身份。
通过他者这面镜子认识到的自己,是多元的。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故事和国家、民族、人种等相共通的故事常常重叠在一起。本书中也涉及了意图在远东地区确立帝国地位的日本的海外扩张情况,以及像“大东亚共荣圈”这样的未来构想蓝图。在追溯欧洲航路历史的过程中,浮现在眼前的是为了获取殖民地而不断扩张的日本的发展历程。
站在当下回望过去,发现自己在这十年间,已经写了包括《飞行之梦——从热气球到投放原子弹 1783-1945》(藤原书店,2005)、《西伯利亚铁道纪行史——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旅程》(筑摩选书,2012),以及本书在内的,关于热气球、汽艇、飞机、铁路、船舶的三本书了。虽然我并没有打算以交通为题写一套海陆空三部曲。只是若想要把贯穿日本近代的现代化描述清楚,就需要我关注体现了日本现代化的光明与暗影的交通问题吧。
二〇一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和田博文
作者和田博文,1954年出生于横滨市,东洋大学文学部教授,有伦敦大学SOAS客座研究员、巴黎第7大学博士后等经历,并于中国高校担任了客座教授。著有《西伯利亚铁道纪行史——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旅程》(筑摩选书,第39次交通图书奖),《文化装置资生堂1872-1945》《飞行之梦——从热气球到投放原子弹 1783-1945》等。合著有《上海的日本人社会与媒体1870 -1945》《语言都市伦敦1861-1945》等。
译者王丽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博士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讲师。
序 章 海上世界地图——欧洲航路的一个世纪
欧洲航路航海图——地中海东部与新加坡海峡/002
日本邮船公司的航海图与欧洲列强的世界分割图/010
用颜色区分的英国、法国、荷兰在东南亚的停靠港口/018
马来半岛以西的停靠港口与远东地区的帝国世界地图/024
第一章 幕末到明治时期遣欧使节航海记1861~1873
[1]文久遣欧使节的艰难航海与西洋体验/032
[2]岩仓使节团所目睹的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037
第二章 19世纪后期列强统治下的亚洲海域1863~1902
[3]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伊藤博文及井上馨乘坐大型西式帆船前往伦敦/046
[4]英国的近代造船厂与殖民统治下亚洲的“下等社会”/052
[5]甲午战争后日本在追求远东帝国之梦过程中不断膨胀/058
[6]日本邮船欧洲航路第一艘船往返139天/065
[7]从“旧世界”走向“新世界”——1900年巴黎世博会/072
[8]英国人著《渡欧指南》体现出的文化差异/078
[9]严谷小波、涩泽荣一、冈仓天心等人的甲板演说/084
第三章 日俄战争后日本与列强各国入侵南亚1902~1913
[10]日俄战争中欧洲航路船舶的征用及中立国船舶的雇用/092
[11]镰仓东庆寺住持再访佛教圣地锡兰/098
[12]1910年前后的东南亚移民和马来半岛的橡胶园/104
[13]耶和华拨开大海,摩西接受“十诫”/109
[14]前去参加英皇加冕仪式的东乡大将和乃木大将的战争回顾/115
[15]科普特教徒的女儿在开罗向石井柏亭求爱/122
[16]三浦环的橡胶林中回荡的歌声与新加坡的“打工妹”/129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1914~1921
[17]地中海上“八阪丸号”的沉没与绕道好望角的迂回航路/138
[18]欧洲航路船舶的军事化与经由巴拿马运河的转航/144
[19]“宫崎丸号”倒数第二次航海及禁止“有色人种”登陆开普敦/150
[20]其他公司的船长在泰晤士河口目睹英印大邮轮爆炸/157
[2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埃及独立运动/163
[22]日本邮船公司退休员工们总结的航路指南/169
[23]三宅克己在写真集里记录的地中海漂雷/175
第五章 20世纪20年代迎来的旅游业旺季1921~1931
[24]考察者、游客、留学生的激增与大阪商船加入欧洲航路/184
[25]国画创作协会同人“艺术巡礼”,在停靠港口写生/192
[26]漫画家近藤浩一路的首次欧洲行及弥次喜多珍道中/199
[27]巴黎奥运会参赛选手的船上训练/208
[28]船舱的阶级性特征与印度的甲板乘客/215
[29]与外国汽船和西伯利亚铁路对抗,缩短航海天数,发行多种旅游指南/221
[30]和辻哲郎感兴趣的风土、气候与文化的关联/226
[31]船医的视角——晕船、心理失调与优秀船客的回忆/233
[32]船上的异文化体验——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邮船/240
[33]金子光晴与森三千代用一年时间抵达马赛/246
第六章 法西斯主义的脚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
[34]满洲事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难民运输/254
[35]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欧洲航路与名人归国的报道/261
[36]高滨虚子、横光利一的俳句会和“二·二六事件”/266
[37]二叶亭四迷传说和豪华邮船时代的开启/275
[38]中日战争、第二次上海事变后邮船中止在上海停靠/282
[39]野上丰一郎对古代复原图的想象、野上弥生子对日本的相对化/289
[40]深尾须磨子的意大利之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295
[41]英国东海岸“照国丸号”的爆炸沉没和意大利参战/303
[42]欧洲大撤退及“大东亚战争”导致的欧洲航路的消亡/310
第七章 战败后的赴欧之途与欧洲航路客船时代的终结1946~1964
[43]荻须高德寻访战争遗迹的航程及日本邮船欧洲航路的再次启动/318
[44]苏伊士战争的爆发与欧洲航空时代的到来/324
后 记/331
欧洲航路相关年表/335
人名索引/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