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之爱或慈善的观念是约翰?温斯罗普、托马斯?杰斐逊和阿伯拉罕?林肯的政治思想的强大基础,而他们都是美国民主制度形成关键奠基时刻的领导者。作者解释了他们是如何理解和使用慈善的,揭示出使这种观念成为一种政治理想的可能与问题所在。
本书首先分析了美国早期的文献和温斯罗普有影响力的讲话,以展示出清教神学,也即那位马萨诸塞殖民地总督(正是他早将美国视为一座“山巅之城”)所凭借而闻名遐迩的学说,是如何在早期共和国里激起人们的自治,以及共同体内的关爱观念,而且即便是其中严厉的层面,也都使得像杰斐逊的启蒙信念这样的东西在自由民主制中变成了一种可喜的进步。之后,作者通过比较杰斐逊之前写的《独立宣言》草稿和他的《*一次就职演讲》,证明了一定的慈善观念是现代政治自由的必要补充。
译 序
胡兰德的这本《爱的纽带与美利坚的形成:温斯罗普、杰斐逊和林肯的慈善观念》是一部很难译的作品,也是一部很难得的作品。
说这是一部很难译的作品,是因为,这是一部艰深的神学作品,又是一部佶屈聱牙的政治哲学作品。胡兰德将神学与政治哲学糅合一处,系统性地反思了西方的政治逻辑,提出了与现有主流观点不同的解释框架。在这一点上,他的思考比罗尔斯、布坎南等学者要深入得多。也正因为如此,译者不建议读者贸然地阅读这部作品。这样做只会浪费掉几个美好的下午,却一无所获。要阅读这部作品,必先对自圣·奥古斯丁以来的神学脉络有透彻的把握,特别是熟悉近代的路德宗、归正宗、圣公会的主要神学主张。此外,由于本书的第二部分还涉及苏格兰启蒙运动,故而斯密、休谟等一干先哲的作品也在预先阅读之列。只有做好此等准备,这部作品才会向读者打开神秘的大门。
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作品,是因为,它真正解释了西方视野中的“慈善”。我们一直将西方的“慈善”与“公益”混同,或者简单地认为“慈善”是传统的,“公益”是现代的。这显然是对慈善与公益的误解。胡兰德的作品给出了一种严格符合西方正统的解释:慈善是宗教的,是爱;与之相对应,公益是契约的,是功利。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社会的这一理解与我国的传统慈善观念不太一样。就算是到了今天,这一理解依旧没有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观点。所以,译者以为,西方的慈善要想在我国化成主流,恐怕也是要等到地老天荒。而由慈善衍生出的公益,虽然近一百年来,在我国大有越俎代庖之势,但到头来能走多远,还是有待观察。所以,从反观我国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确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另外,本书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即它解释了一个长期困扰我国主流思想界的问题,即在理性主义下,人们何以共存?西方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奉行民主主义、理性主义。但是,反复的实践都证明,民主主义会导向暴民政治,理性主义则使人骄傲。对于这些情况,苏格兰......
马秀·S.胡兰德(Matthews S.Holland),1966年生,曾在杜克大学从事美国政治思想研究,并于2000年获得该校政治科学博士。2007年,他根据自己的论文修改并出版了《爱的纽带与美利坚的形成》一书。2009年春季,他被任命为犹他谷州立大学(UVU)第6任校长。在加入犹他谷州立大学前,曾在普若佛(Provo)的杨百翰大学(BYU)政治科学系任副教授。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会员、美国历史学联合会会员,同时加入多个委员会,包括犹他州新闻编辑咨询委员会、犹他州技术咨询委员会、盐湖议事会等。2017年,宣布卸任犹他谷州立大学校长职务,成为耶稣后世圣徒教会(LDS Church)传教团主席。
褚蓥,慈善研究者,尝求学于清华,后谋事于广州。性任侠,好读书,自在为学,然又谨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以“南山”为居,故自号“南山老人”。撰文章十余篇,专著五六本,又有译著三两本,如此而已。
总 序
译 序
致 谢
序 言 “爱的纽带”——三大奠基时刻
第一卷 温斯罗普和美国的起点
霍桑的建言
第一章 基督徒慈善的典范
第二章 山巅的两座城
第二卷 杰斐逊和建国
1776年——另一份宣言
第三章 自然权利的典范
第四章 “达到幸福圆满”
第三卷 林肯与美国的再造
从汤姆到亚伯
第五章 “暴君垮台!理智称王,万万岁!”
第六章 “这个国家,在上帝之下”
第七章 公民慈善的典范
结论:自由的纽带
后记:论林肯的神话
附录A:约翰·温斯罗普“基督徒慈善的典范”演讲
附录B:《独立宣言》托马斯·杰斐逊初稿
附录C:托马斯·杰斐逊第一次就职演讲
附录D:亚伯拉罕·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讲
参考文献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