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专业学科,其研究并非只是为了研究而做研究(是有实用和实践取向的),理论的建构也并非为了建构一种所谓的纯学术理论。
通过《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笔者希望再一次提醒自己和读者,我们所创建的知识乃是为了实现我们专业的目标。要生产实践性的知识,依靠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不可能的,必须另辟蹊径,进入生活世界、实践的现场,通过以身为度、亲身实做、自我探究,才能生产出对实务有借鉴意义的知识,与实务界同仁共同去回应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案例基本上都来自笔者20年来亲自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项目,希望通过介绍从自身经验提炼出来的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模式,让读者更能体会农村社会工作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行动出来的。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出版,为农村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上、实践上的指导,对中国本土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执笔书写此书之际,回想起17年前我们与香港理工大学阮曾媛琪教授邂逅的一幕,当时她不断地告诫我们,“中国要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有农村社会工作。”是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在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脉络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和社会脉络与西方皆不相同,如果没有农村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将有一大空缺,进而无法真正回应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
那年是2001年,也是香港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办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的第一年。我们相聚在云南上课,那时候大家风华正茂,怀着一腔热情,希望能够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农村是中国社会的根,在剧烈的社会变迁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农村社会工作如何回应中国农村问题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在阮太的鼓励下,云南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开始携手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的模式,我们一群人(早期的队伍包括张和清、杨锡聪、向荣和朱皓)开始扎根农村,精耕细作。后来中山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继续往前走,推动成立了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我们的脚步从云南的农村到四川、广东……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常常举步维艰,心情跌宕起伏——有时兴奋不已,有时心痛沮丧。但是每当看见所在农村社区有了一点点改变,我们就有了力量继续往前走。这样,一路走来,我们的农村社会工作探索之路已过了15个年头。虽然一路上磕磕绊绊,但是总算探索出一条团队至今还依然坚持的城乡合作的农村发展道路。
古学斌,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副教授,北京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理工大学一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中国)课程主任。英文国际期刊《中国社会工作》和《行动研究》的执行编辑。现在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荣誉教授,曾经也是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客座教授;英国杜伦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古学斌教授长期关注和推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专注于农村发展、弱势群体、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近年积极推动行动和实践取向的研究范式。
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农村改革开放与农业商品化
第二节 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走向另类的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发展
小结
第二章 农村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他山之石:西方社会工作的理论脉络
第二节 功能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
第三节 批判取向的社会工作
第四节 农村社会工作重要的实践理论视角
小结
第三章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起源
第二节 走出主流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第三节 参与式研究方法与农村社会工作研究的转向
第四节 民族志田野方法与农村社会工作研究
小结
第四章 行动研究与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
第一节 行动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议题和知识论
第三节 行动研究的操作方法
第四节 行动研究的步骤
第五节 行动研究中的三位一体
第六节 行动研究与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的例子
小结
实践议题与案例
第五章 社会工作与农村性别充权实践
第一节 性别与社会工作
第二节 中国农村性别不平等的显著议题
第三节 中国农村性别赋权行动——云南绿寨的案例
小结
第六章 社会工作与乡村教育
第一节 反思乡村教育
第二节 教育与农村社区培力
第三节 农村社会工作与教育行动——贵州雷山的案例
小结
第七章 社会工作与乡村文化发展
第一节 现代化与农村文化危机
第二节 农村社会工作与文化介入
第三节 农村文化与发展行动——云南师宗的案例
小结
第八章 农村社会工作与减贫行动
第一节 扶贫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与减贫行动
第三节 乡村社会经济减贫实验——广东从化的案例
小结
第九章 迈向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