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之都”世界监狱“千塔之城” “血与火的土地”……揭开中东的神秘面纱!
3年多的时间中,作者王云松的足迹遍布13个中东国家,采访了上百个人物,上至总统、部长,下至一般民众。在世界这一动荡的地区之一,写下了新一千零一夜,不仅是对自己成长痕迹的记录,也表达了一个中国记者对这片充满魅力而又饱经磨难土地的由衷希冀。
《我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内容基本都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过,从一位驻外记者的视角讲述了其常驻中东三年所经历的一些事,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我在世界的十字路口》有故事,同时有思考的纵深和理论的外延,带给读者一种兼具深度和广度的中东印象。
这是一个年轻记者和你分享的远方的故事。
2017年7月,在尼罗河畔,王云松和我聊起他在中东常驻的经历,说自己有每天记日记的习惯,3年多写下了40多万字,没有一天中断。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新闻事业的热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东,一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一座毋庸置疑的新闻富矿。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说:“没有地理,便没有历史。”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中东,则将这一观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人类古老文明在这里交汇,留下色彩斑斓的文明和文化,让每一位曾经到访过这片土地的人为之倾倒。然而,文明的传承也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战争和冲突。历史、现实、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大国角力等多因素、多维度相互交织,让中东从来不缺新闻。
对一名驻外记者来说,这里,无疑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云松是幸运的。3年多的时间中,他的足迹遍布13个西亚北非国家,采访了上百个人物,上至总统、部长,下至一般民众。虽然并不是学习阿拉伯语出身,但在世界这一最动荡的地区之一,他一头扎了下去,写下了云松版的新一千零一夜,在国际视野中成长完善着自己。
记者,职业很崇高,也很辛苦。好的记者,不仅要有眼力发现新闻,还要有脚力深入现场,更要有脑力拨云见日。局势动荡所引发的恐怖袭击等潜在安全风险,是常驻中东的记者在日常报道乃至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云松的文字,也不讳言采访中他内心挥之不去的忐忑和不安。初到埃及,云松便参与报道了埃及宪法公投,此后又报道了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成为唯一一名见证了“阿拉伯之春”后,埃及“政治转型三步走”的人民日报社年轻记者;他报道过“土耳其建国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土耳其宪法公投;在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遭到枪击后,辗转近10个小时,第一时间赶赴安卡拉采访;也曾赴战乱频仍的加沙地带和“爆炸之都”巴格达发回独家报道。很多文章不仅为读者带来了新闻现场的第一手信息,更可贵的,是他对地区局势变化的观察和思考。
当读到生活在加沙沙蒂尔难民营的伊布提哈吉老人“我们一定能够回去”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时,读者对于巴以冲突的复杂性会有更多了解;
当看到约旦安曼城堡山上当地儿童灿烂的笑容时,读者肯定会为中东有这样一片“安全绿洲”感到庆幸;
当听到生活在战乱中的巴格达市民一个个朴素的“人生梦想”时,对“少一些冲突和苦难,多一点安宁和尊严”这一中东人民的向往,读者会有更多认同……
“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无论去没去过中东,国人对这里都有一种亲近感。在穿越时空的往来中,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早已把中国和中东这片瑰丽的土地紧密地连接了起来。“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在与中东地区人民的交往上总是给予对方温暖的感觉。”云松在书中如是说。从历史一路走来,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国家因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更是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时代。
记者,时代的记录者。云松用他的笔和相机记录了中国为这个地区乃至世界所带来的改变。《中国建设者,让摩洛哥从能源匮乏走向富足》《土耳其安伊高铁开通背后的故事》《“海湾明珠”有座中国“龙城”》这些篇目,用生动的事例展现了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愿意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大国形象,诠释着中国作为“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的真实亲诚。无论是面对严峻的地区形势,还是恶劣的自然条件,来自中国的建设者付出汗水甚至鲜血,在中东这片土地上坚守着,让中国在中东地区不断提升的影响力,为当地民众所感知、所赞同。中国与中东的互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中东的友好在延续,中东在挑战中也蕴含着希望。云松将自己百万字的新闻报道以及经历与思考之作起名为《我在世界的十字路口》,不仅是对自己成长痕迹的记录,也表达了一个中国年轻记者对这片充满魅力而又饱经磨难土地的由衷希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东早日迎来发展与和平。
王云松,人民日报社国际部记者、编辑。201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同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担任人民日报社中东中心分社记者,赴土耳其、卡塔尔、苏丹、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阿曼、巴林、摩洛哥、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家采访,并曾赴伊拉克、加沙地带等战区采访。参与报道过阿拉伯国家联盟沙姆沙伊赫峰会、G20安塔利亚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马拉喀什气候大会等,并曾4次参加习近平出访报道工作。常驻中东期间采写中外文各类稿件1000余篇,拍摄照片4万多张,作品刊登于《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环球人物》《环球时报》(英文版)、埃及《金字塔报》和《埃及公报》等。
第一章 穿行中东十万里
“Democracy or money,which one do you prefer?”
我和埃及总统塞西面对面
赎罪日战争”的辉煌与荣誉
大漠寻鲸
阿布米那遗址怀古
开罗城中的两个世界
慢生活的埃及:被“10分钟”忽悠
不属于地球表面的风景
阿拉曼人说:“二战”尚未结束
“垃圾山”中隐藏中东最大教堂
信仰上帝的埃及人
新苏伊士运河,续写埃及现代史
一条老街,串起时光
苏菲舞,让人一见倾心
埃及好人黑塞姆
动荡中也要拥抱春天
安曼历史的“开篇章”
从开罗到安曼到耶路撒冷
偶遇“中国制造”
第一次见到隔离墙
进出加沙不容易
我们一定能够回去”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不忘历史,为了未来更美好
在基布兹听幸存者讲述大屠杀的故事
穿行于战争与和平间
勇于挑战,以色列成就“创新传奇”
九分美与哀愁的耶路撒冷
土耳其地方选举见闻
土耳其安伊高铁开通背后的故事
一次临危受命的采访
埃尔多安终于还是赢了
土耳其人愿为国家投上一票
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底色
醉心收藏“中国蓝”
每一块角落都是梦幻之地
伊拉克人的梦想
在伊拉克反思美式民主
提尔、赛达“双城记”
黎巴嫩的“太阳神之城”
在“乳香之国”重走“乳香之路”
阿拉伯剑舞的魅力
气候大会感受中国力量
马拉喀什“三城记”
中国建设者,让摩洛哥从能源匮乏走向富足
中国钻井企业助力科威特实现石油“增产梦”
“海湾明珠”有座中国“龙城”
小国也有大梦:卡塔尔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回家之日遥遥无期”
危难时刻,祖国带你回家
“保障每一位同胞的安全”
第二章 “一千零一夜”的思考
“小金人”与“政治”
埃及大饼的“政治经济学”
“电力危机”的政治发酵
穆巴拉克被判无罪令埃及革命重回原点?
中埃关系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穆尔西判刑背后的政治博弈
528个死刑,为穆兄会陪斩
埃及在困境中寻求经济振兴
历史的魔力
埃尔多安的反恐盘算
未遂政变折射埃尔多安困局
西方积极寻求与土耳其关系转圜
谋求建立安全区凸显土耳其地区政治野心
西方“破而不立”加剧中东动荡
“黄金国”的安全困境
中东“安全绿洲”不再安全
利比亚政治重建进程路途漫漫
大国角力,叙利亚局势更加复杂
从阿萨德的感激说起
美国中东政策转向难见成效
“死亡之城”何时能够重现生机?
第三章 人物风云再回首
埃尔多安,想当“土耳其普京”
土耳其末代总理一切为了自己“下岗”
“幸福沙漠”里的百年王室
沙特国王的三张面孔
新王储上位,沙特王位回归“父传子”
马克图姆家族:迪拜传奇的制造者
简洁之处见本真光影摇曳皆成诗
别了,“和平老人”佩雷斯
利夫尼,带刺的以色列玫瑰
阿联酋王储,是个“环保控”
伊拉克总理,玩命搞改革
从“恐怖皇太子”到“基地”组织新领袖
专杀IS的中东“女人花”
叙老总统,30年前已被中情局盯上
卡塔尔埃米尔,夹缝中的小国雄心
库尔德主席,决战“伊斯兰国”的“神秘硬汉”
后记 做不了“阿拉伯的王云松”也要尝尝尼罗河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