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钱币博物馆正式获批成立,我承担了博物馆的第一个陈列《中华钱币》的设计和展陈工作。预展期间,邀请了多位银行、文博、院校的领导、 学者和钱币专家审看。在“保德铜贝”的大照片下,我设置的文字说明是它们出土于商代墓葬,并且是“中国最早的铸造货币”。 受邀参观的时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裘锡圭先生问了一句:“这是货币吗?”我一时语塞。从此以后,这句话一直盘桓在我的脑际。
在中国的史学界、考古界,货币史、钱币学的研究者,甚至国外的同行,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无论在各种论文、专著中,还是在各种普及读物中,都这样说明。这个概念几乎成为一种公认的定义,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不加思考地就接受了它,以致在古代遗址中只要看到海贝,人们就毫不犹豫地认定为货币。所以我们在博物馆筹备期间,努力征集到了出土于山西保德的铜铸仿贝,以此表示中国金属货币的源头。裘锡圭先生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对于海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应当重新认真考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和思考,我终于改变了过去的思维定式,认为,海贝在中国的古代(主要是指商周时期) 不是货币,中国的货币起源应该是青铜。我也曾写过几篇论文,证明过去被看作货币的海贝材料其实与货币无关,但尚没有比较全面地论述过这一问题。然而在写作《中国货币通史》时,这一问题是无法越过的, 必须给以一个正面的说法。
《中国货币通史》本是主要面向一般非货币史、钱币学专业的读者的, 在写法上以叙述史实为本,一般不作学术性的考证式文章。但在货币通史问题上,货币起源既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我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对中国货币史上的海贝问题做一次比较正面的说明, 也是我从1992年以来思考这一问题的总结。好在这一问题是通史的开篇,作为“ 绪论”,放在前面尚不害全书的体例。只是“绪论”是论证文章,普通读者如不感兴趣,也可以不读;而感兴趣的读者,抑或是专业圈内读者,若愿就此问题批评、讨论,正是吾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