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六气、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自唐代王冰次注《素问》补人运气七篇大论后,五运六气被列人中医经典,对医经释意、临床辨证、疫病防治等具重要意义。
《五运六气精华类编/五运六气典籍汇纂》编者在五运六气文献的古今调研、系统整理、深人研究中,将古代五运六气经典文献进行精选、校注,遵照五运六气的理论框架,从五运六气总论、基础知识、格局推演、医案举隅等方面,以类编形式集粹经典文献,希望为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医科院校在校学生、临床医护人员的学习提高提供优质素材,为体悟中医精髓指引捷径。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六气、干支等为纲目,融合古代天文历法、气象物候、藏象病候等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经典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空规律,以甲子年四时主客变化为特色,是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被古人誉为“造化之玄机”“医门之捷径”。自唐代王冰次注《素问》补人运气七篇大论后,五运六气被列人中医经典,对医经释意、临床辨证、疫病防治等具重要意义,也赋予中医学术传承与创新的推动力。
一、《五运六气典籍汇纂》编写缘由
五运六气集中阐述首见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又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补人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对医经大加诠注,多有发明难解,并另撰《玄珠密语》以陈其道,其核心思想涉及顺天察运,因变求气,知常达变,迁移有位,变化可期,非位则邪,当位则正,亢害承制,胜复郁发等。其后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多有阐述、发挥。宋代,借助学者推崇、政府提倡、官学推广,王冰次注《素问》成为《黄帝内经》的正经、正注,《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圣济经》《圣济总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予褒扬推广,五运六气成为中医必修知识,民间流传“不读五运六气,拣遍方书何济?”金元时期,医家各呈己意,深切体悟五运六气而成就一家之学,促成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发挥其理论指导临床作用。迨至明清,医学明家多注重五运六气的医经考释与临床发挥,五运六气鼎力支撑了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的创立、繁荣,《运气易览》《类经》《医学纲目》《世补斋医书》《医学入门》《普济方》《医宗金鉴》等传播五运六气,影响远至韩日等周边国家。近现代以来,虽屡遇质疑之声,五运六气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中仍突显作用,五运六气不可或缺的中医学术地位难被撼动,掀起新一轮五运六气学术热潮,并成为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及高等中医教育特色课程,得到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者、临证者的热切关注。
历代经典文献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承载本底,也是中医传承、提高的学习载体。自唐代王冰次注《素问》补人七篇大论并别撰《素问六气玄珠秘语》以陈其道始,五运六气受到历代医学明家的高度重视,在对《素问》相关篇章的解读、五运六气的理论阐发、五运六气指导防病治病经验总结中,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源。
五运六气文献丰富,卷帙浩繁,因其文辞古奥艰深、内容浩如烟海、文献整理专业要求等,影响着五运六气经典文献的传播、普及。当前最为普遍的文献问题在于,一些广为流传的现刊本,专业性的文字错讹较普遍,影响五运六气理解与学习;一些孤本、珍本的现刊本较少,难得阅览;仅限于《素问》七篇运气大论及少数文献的学习,因不系统全面易导致以偏概全的误解、分歧。
因文辞古奥、内容旁杂、版本珍稀、传播困乏,五运六气历代文献资料尚缺乏系统的整理出版,部分重要出版物中存在明显有悖于五运六气医理的文字错误,也常因文献获得缺陷导致五运六气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与分歧。较普遍存在的文字讹误,如木、火、水诸字不分等,阴、阳两字不别,“间气”误为“问气”等。
在学习与研究五运六气文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五运六气文献资料困难,我们切身感受到获得相对全面系统且较少文字讹误的五运六气经典文献,对于正确领悟与全面理解五运六气是如此重要。研究团队在五运六气相关课题(2005CB23505,2008ZX10005-013,2007BAI10B01-092,200707002,06-07JP50,222006014,YZ-1114,YZ-1426)研究中,总结历代五运六气文献研究工作,从中精选了较具代表性、参考性、系统性的五运六气经典文献,校勘正误,汇集成册,以类编、类书、摘录的形式,编纂各有侧重的《五运六气精华类编》《五运六气珍本集成》《五运六气经典集粹》,互为支撑,略有重复,旨在较全面地展现五运六气理论内涵及发展历程,为阅读涉猎者快速勾画五运六气文献与理论全貌,期冀对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传统理论研学者有所帮助。
杨威,女,北京人,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藏象学研究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六年制中医本科毕业,从事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30年,主要从事五运六气、藏象理论、生命节律、方剂配伍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分会委员、五运六气专家协作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生物节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干支象数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等。2003年至今,系统开展五运六气学术源流、科学原理、临床应用等研究,主持多项五运六气相关课题研究,主张发挥甲子年四时主客变化的五运六气诊疗规律,重视天人相应、气血运化、藏府诊治、四时调养。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编《五运六气研究》《五运六气推演指南》《五运六气临床指南》等,参编《五运六气概论》《中医睡眠医学》《五运六气概论》《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应用》等。
张宇鹏,男,北京人,副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工作,主要开展藏象理论、中医原创思维研究。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藏象新论》《古代中医时病医案》等。
王国为,男,福建省宁德市人,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从事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工作,主要开展五运六气、医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8篇,参编《孑L令诩临证精要》《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等。
第一章 五运六气总论
第二章 五运六气基础知识
第三章 五运六气格局推演
第四章 五运六气临床应用
第五章 五运六气医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