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_一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清高宗爱新党罗·弘历(1711—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退位后当了3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仅次于康熙。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准噶尔,编辑《四库全书》,六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共同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乾时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人口的大规模增长是主要因素。康熙时期中国人口重新突破1亿,乾隆五年清查人口时,全国人口1.4亿,到了乾隆二十七年,已经超过2亿人,乾隆五十五年突破3亿大关。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朝进入了人们称赞为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日寸期,一个强盛的东方帝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清帝福临去世,皇三子玄烨继位为帝。有清一朝自此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政治相对清明,国力强盛,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最后的黄金年代。
首先,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康熙后,呈现日益强化的趋势。中央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皇权进一步加强。到雍正、乾隆时期,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职权集于一身,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得到高度的发挥,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在思想领域控制方面,清朝统治者采取怀柔和镇压两手政策。一方面用科举考试办法网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残酷镇压具有反清思想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另外,三代帝王大都有自己的赫赫武功。康熙帝削平三藩,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之后又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英勇抗击入侵雅克萨的沙俄侵略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
清初战事频繁,直接影响了清朝的统治。从康熙到乾隆这三代皇帝,都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大量荒地的垦种,使得清代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腾飞,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以“摊丁入亩”为代表的一系列赋役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大大地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据有关资料记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库存银五千余万两,雍正时增至六千余万两,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1765—1795年),库银长期保持在六千万两以上。文化事业也有了极大的成就,编纂了多达7.9万余卷的《四库全书》等大部头丛书。清朝进入了被人们称赞为文治武治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一个强盛的东方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本书尊重史实,详细讲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励精图治所显现出的盛世风华,讲述了他们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史功绩。
希望能在读者们了解康乾盛世时,有所助益。
编者2014年1月
第一章 少年有为,计除权奸
四臣辅政,计除鳌拜
历法之狱,康熙平反
开科取士,加强统治
第二章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
三藩专制,剿抚并用
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招降失败,出兵台湾
第三章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南征北战,稳固边疆
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六下江南,盛世初现
第四章 雍正登基,加强集权
雍正即位,巩固皇权
历代治国,首重吏治
第五章 整顿吏治,巩固边防
收回权力,设军机处
出兵征战,噶尔丹败
密折制度,考察吏治
第六章 乾隆初政,蠲免天下
乾隆登基,宽严相济
盛世显赫,出征金川
平准噶尔,进军新疆
乘胜追击,征战四方
第七章 平定叛乱,四方来朝
逐廓尔喀,订立章程
英使来华,入朝觐见
秘密建储,维护安定
第八章 人才济济,良臣云集
康熙仁政,清官遍地
青史留名,纪大烟袋
太子太保,“罗锅”刘墉
第九章 盛世显赫,空前辉煌
西学东渐,天文地理
历法辩论,数学盛世
医学理论,百花齐放
手工发达,文化繁荣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