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材,以及执业中医师考试的需要,《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修订编写坚持“确保本科水平,理论够用为度,突出成教特色,重在实用,便于自学”的原则,在认真总结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和全日制统编教材的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当今学术界关于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研究的优秀成果,尽量反映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力求体现出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唯物辩证观
五、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六、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七、《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一元论
一、气和气一元论的含义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心(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骨
四、脉
五、女子胞(附:精室)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一、神志活动与五脏调节
二、血液循行与五脏调节
三、呼吸运动与五脏调节
四、消化吸收与五脏调节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调节
六、生长生殖与五脏调节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
第一节 气
一、医学之气的含义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功能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循行
第三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和输布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与精的关系
三、气和津液的关系
四、血与精的关系
五、血和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和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分类的方法
二、正常体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常见的病理性体质
二、体质与病因
三、体质与发病
四、体质与病机
五、体质与辨证
六、体质与治疗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
二、饮食
三、劳逸
第三节 病理性因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
三、胎传
四、环境因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健康与疾病
二、发病原理
三、发病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调
四、津液失常
第三节 内生五邪病机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第四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四、脏腑关系失调
第五节 疾病的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概念
二、疾病传变的形式
三、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六节 疾病的转归
一、痊愈
二、死亡
三、缠绵
四、后遗
五、复发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 养生
一、天年、衰老和养生的概念
二、衰老的发生机制
三、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三节 治则
一、治则的概念
二、基本治则
附篇: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一)
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三)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