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篇』——怎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觉自由、健康智慧的人生?“人生篇”引领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树立智慧整体辩证的人生观,以开阔的胸怀赢得广阔而灿烂的人生。
『真爱篇』——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纽带,爱是通往实相智慧的本真之路。“真爱篇”,打破世人对爱的自私心态和盲目认知,以无我的真爱与智慧展现出心心相印、携手互助的无限力量。
『命运篇』——人之命运,生长壮老已之不可易,生老病苦死之不可测,是常?是无常?我们要如何面对和把握?“命运篇”,从人与自然及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关系中,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身心行为活动状态,来认识动态中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生命运化法则的整体要求。通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解读,通过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剖析,来认识命运的规律,把握人生的轨迹,拓展生命的空间。
在反复温习与研读《生命的真义》的过程中,循书中所讲之理法在生活中展开运用。以理导行,以行证理,理行并进地为帮助自己修炼行神合一的智慧功夫建立基础。像这样学习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则会帮助自身逐渐提升警觉意识,终达熟能生巧的智慧教育之目的,为读者的智慧人生服务,为顿现自然自觉的整体映现与辩证应对的觉悟智慧服务。
力拓智慧传承教育文化之路
大任于肩:有志者当仁不让
现今国人大多把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医、易、史等等称之为国学,但是“国学”为何?怕是很少有人说出一二,于是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代名词。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历传几千年而不绝?就是因为先圣对于宇宙自然与人自身生命的践证和总结——这些超越古今的生命与智慧内涵,经得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实践验证。智慧传承教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她绝不是历史、哲学等范畴所能涵盖的,而是真真正正的树国魂、开万世的立命之学、智慧之学。
可是如今一些搞传统文化研究的人们始终跳不出经史、学术的圈子,这样就使得智慧教育文化离我们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只是没有人真正去践证道——践证无所不在的兼容遍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内涵,所以这个“日用”被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们给一笔抹杀了,而将其束之于学术、礼教、仕学的殿堂,对老百姓的身心和谐、行住坐卧的生活内容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这样的“传统”谁愿意去接受呢?谁还愿意去践证而“知之”呢?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后人未见证其智慧真义,而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不了作用,最后来个“传统无用论”就把责任推给祖先了。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现在不少学医者都认为西医是先进、是高端的,而中医过时了。可是有哪个从医者真正践证到扁鹊、华佗“望而知之”的境界?如张仲景直断二十年后发作之病的“上工治未病”之学,于时下西医诊断中可能找到?中医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都强调人与宇宙自然共生共存的整体关系、人的身心整体生命运化的和谐性,这些古医家哪个不是生命科学的实修者呢?!而现在很多中医者都流于下下工了,没有把祖宗的瑰宝继承下来。老百姓就看实际疗效,你没这个本事,就使得人们越来越质疑中医,很多从医者自己也对传统医学越来越没信心。归根结底,无用的不是“传统”,而是阉割传统教育文化的后学们!
文化、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是现代人却不断地在制造疾病、破坏自然、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亲手把自己和子孙后代往坟墓里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的老师——刘战魁先生的一席话,让笔者深有感触。
先生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能够为我们达成身心整体的健康服务,为开发人的根本智慧服务,为繁荣社会、和谐自然服务。如今西方式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在某些方面却给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而人类发展真正需要的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在东方,五千年传承未绝的智慧之根在中国!
东方的智慧经典《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薄伽梵歌》……都是永不熄灭的智慧明灯。“智慧传承教育文化”并不是崭新的内容,因为她是五千年世代相传的智慧命脉;同时她又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要立足于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赋予其新的内涵,真正为现代人完善身心、和谐生活起到实际作用。并不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的文明文化不管用了,而是后人缺乏实证不会用,这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身旁而无视其存在。我们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生命实证做基础,将智慧教育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开来,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智慧见证者、生命科学实践者、社会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平实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却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让人感觉到的是先生“匹夫有责”的魄力与担当。
诚然,从唐装汉服的流行,到成年加冠礼、民间国学热的兴起,国人对于振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能说不强烈,热情不能说不高涨。在躁动空虚的普遍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向传统文化寻根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厚古薄今或停留于虚浮表象的盲目性,使之仅仅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没有从根本上走向自我身心净化的实证之路、智慧教育传承之路。
现今社会流行着“崇古”和“非古”两种对立的极端风气,其中的本质问题,正是人们缺乏对于传统经典智慧内涵的生命实证。崇古者高喊“取其精华”,却没有践证到其智慧性,没有展现出其社会实用性,如此肤浅的认知很容易被人推翻,相互对立地在理论圈中打笔头仗,这样能拿出什么“精华”来为现实生活服务?非古者则高喊“落后”、“糟粕”,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这些传统经典的智慧之理学明白了没有?脚踏实地地实践了没有?绝大多数人对传统经典读都读不懂,更别说去认识其“智慧教育”涵义了。我们必须真正学有所知、行有所得才有资格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能够知道“取”什么、“去”什么吗?能够知道怎样“取”、怎样“用”吗?
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人类正处在智慧教育断层时代的现实,智慧教育文化传承的开拓之路也必然充满艰辛,甚至要面对众多的不理解和非议。但是“知难而退”绝不是借口,“当仁不让”才是智者的风范。我们需要更多像先生一样能够以生命实证为依据、以智慧传承为己任并敢于奉献和担当的人,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这不正是《金刚经》中所言“荷担如来”的真实涵义吗?“如此乾坤须整顿,应有异人间起,君与我安知非是!”
……
“古今中外一切的文化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成为文化的附庸”,这是笔者初闻先生《金刚经》的讲课内容时发自内心的感叹。以前很难想象佛经的文化原来可以这样贯穿到最实际的柴米油盐的生活过程中,真正成为生活的智慧、智慧的生活。有惑能解、拿来能用,这不正是我们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的目的吗?
先生于日常生活中亲传亲授的关于如何学做人的讲课内容也已整理成书,这是现代版的修身立命之书、人生智慧之书,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属于真正生命践证者的广阔胸怀和博大智慧。书中针对人们现实生活所存在的健康问题与不符合生命法则的各种生活习惯、偏执习性,从饮食起居、生理心理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养生指导,包括疾病的防治和最方便有效的健身方法,以及开智法等“不传之密”,适合社会各层面人士的养生需求;同时,此书从智慧整体观的高度,将开发人的根本智慧、和谐社会、完满人生作为指导我们生命实践的最根本内容。尤其先生对于学生们在修身养性的践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用最平易的生活语言答疑解惑——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生活和工作的点滴小事,以及疾病康复、心性修养无所不包——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困惑疑问就这样随之而解了。
为了能够将先生及其与学生间交流互动的教育内容、将智慧者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身体力行的带动与影响如实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们以近几年的讲话录音为依据,力求做到“真实再现”。为了在生活化的辩证施教的内容中突出理论整体的智慧性和教育性,因此以录音资料为基础,由先生亲自对其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整理,更利于指导广大读者理行并人地进行身心实践,而在书的编校过程中不做任何雕琢,没有任何粉饰;大体保留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直接展现其亲切平易、幽默睿智的生活对话,让读者学习此书就如同先生时刻在身边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导一般,这样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对我们修正意识、完美身心做出最切合实际的指导,因此值得每一位想获得健康、完满人生的朋友学习和践行。
就像一些接触过本书内容的朋友所反馈的那样:“书中内容怎么好像是特意为我讲的,每句话都直指我内心最不愿碰触的困惑、矛盾与不安,让我看到了身心解放的希望。”
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当如此,直指根本!我们愿为智慧教育师承之路的开拓尽最大的力量。薪火相传:你就是智慧之火的传播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所立下的志愿,言犹在耳。究竟从何时起,我们已经失去了这种主人翁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元土之花;一个没有智慧教育传承的民族,是无根之树;一个没有继往开来气魄的民族,是无志之邦;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无德之人。前人经过数千年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实践和总结,将智慧教育文化传承至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我们每一位来者对自我生命的回报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千年的智慧文明薪火相传,智慧生命的践证当下即始,智慧教育文化的传承有你我同行,人类社会就会有和谐发展的明天!
最后,感谢田静、周彬、罗钰萍、李学敢、阮仕涛、张志强为本书录入和校对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杨明
二零零九年四月六日
人生篇
人生的目标:为智慧文明的发展作贡献
智慧的实证人生的真义/3
生命存在的转变/4
智慧生命力与社会价值/5
科学的人生观积极的精进/7
谈人生观
人为什么活着/10
人生观决定不同的人生/12
知足常足适可而止/14
人生观的两大内容/16
觉悟者的智慧人生观/18
生活的土壤生命的本真/20
正在遗失的教育文化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的辩证关系/23
教育和文化的真正涵义/24
思维参照模式的形成过程/29
错位的教育与偏执的溺爱/30
攸关民族兴亡的智慧教育传承/33
对利益文化现状的反思/36
教育文化与文化教育需共同发展/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