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典型百村调查 广西卷(第三辑)
定 价:198 元
- 作者:吕俊彪 甘品元 郝国强 蒙秋月 黄静 罗柳宁
- 出版时间:2018/8/1
- ISBN:9787520114974
-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D668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32开
《在村与镇之间广西南宁市江西镇扬美村社会发展调查报告》介绍了扬美古镇的历史发展进程,描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传统社会组织的变迁、婚姻与亲属关系的变化、风俗习惯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嬗变、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等地方社会生活内容。书中同时还探讨了国家权力对于当地族群关系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扬美古镇社区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金竹彝村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达腊村达腊屯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城厢镇达腊村彝族达腊屯为调查点,对该村的自然环境、民族人口、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家庭婚姻、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介绍。
《日久他乡是故乡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调查报告》,本调查报告以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万尾村为调查点,对该村的地理环境、民族人口、社会组织、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瑶山新视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长垌村调查报告》不仅仅专注于长垌屯茶山瑶的相关内容,而且涵盖了长垌屯以外的其他自然屯的盘瑶、山子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得调查报告更具体详实地反映出大瑶山的社会变迁。
序 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基层社会与经济发展典型调研项目,是一项涉及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吉林等7省区100个村寨的大型调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省区,此次调查共选点13个,主要集中在广西沿中越边界一线的各民族边疆村寨,个别分布在非边境县市。
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对于边疆地区的关注,主要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边疆地区,在英、法、俄等帝国主义势力蚕食鲸吞下,出现了普遍的危机。边疆危机唤起了中国民众尤其是知识阶层对边疆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边政概念为核心,以边疆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批学者对中国边疆尤其是西南边疆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成果。但关于中国边疆地区大规模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项目,过去还未见诸报道。如果仅仅从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考虑,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活动,与边疆研究的关系才开始密切起来。
20世纪50年代,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其中也对广西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当时的调查主要关注的是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之后形成了《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7册)、《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9册)以及苗族、京族、侗族、仫佬族各1册,仫佬族、毛南族合1册,彝族、仡佬族、水族合1册等系列调查成果,1954年由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那次调查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的学术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资料。
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不同的是,此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推动的边疆百村调研项目,主要是从边疆学的角度考虑,突出边疆、村落和现实发展状况三个要点,期望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面向中国......
吕俊彪,广西陆川人,汉族,人类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部。
甘品元,壮族,广西宁明县人,双学位(文学、法学),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民族社会学。曾出版3部编著、公开发表20余篇论文。
郝国强,硕士,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现为广西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
蒙秋月,汉族,广西柳州人,广西民族大学2009级研究生,研究专业方向:跨国民族学。
黄静,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学士,现在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民族学。研究方向为跨国民族。
罗柳宁,1977年8月12日生于广西邕宁县,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调研员、壮学部副主任。
《在村与镇之间》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 亦村亦镇的扬美古镇/1
一 作为城镇的扬美古镇/2
二 作为村庄的扬美古镇/4
三 扬美古镇的历史渊源/8
四 扬美古镇的政治身份/12
五 扬美古镇的经济地位/14
第二章 讲平话的扬美人/16
一 扬美古镇的平话人/16
二 扬美人的姓氏与人口/18
三 扬美人的祖籍/21
四 扬美人的功名/30
第三章 商人后裔的乡村生活/34
一 扬美古镇的市场体系/34
二 产业经济发展/36
三 扬美人的经济生活/59
第四章 村镇秩序的守护者/74
一 传统民间组织/74
二 基层社会组织/81
第五章族群孤岛的婚姻与亲属关系/95
一 婚姻制度与两性关系/95
二 家庭结构与亲属关系/103
第六章 名门之后的习俗/109
一 生活习俗/109
二 节庆习俗/113
三 人生礼仪/121
第七章 富贵人家的民间信仰/131
一 民间信仰/131
二 庙宇/133
三 道公与师傅佬/142
四 民间仪式活动/144
第八章 汉族飞地的族群与族群认同/151
一 族群分布/151
二 族群认同及其变迁/158
三 族群关系的演变/168
第九章 崇文尚武之乡/172
一 扬美人的教育/172
二 扬美人的业余生活/183
第十章 千年古镇的现代化/192
一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192
二 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196
三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198
四 医疗事业与环境卫生/200
第十一章 文化名镇的梦想与现实/209
一 社区发展的总体状况/209
二 社区发展规划/213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17
四 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21
附 件/228
附件一 扬美小学校史(1924~1985)/228
附件二 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委会关于扬美古镇旅游开发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234
附件三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扬美村大事记/239
参考文献/241
后 记/244
《金竹彝村》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 基本情况/1
第一节 自然资源/2
第二节 建制沿革/12
第三节 道路交通/14
第四节 人口状况/16
第二章 农村基层组织/19
第一节 历史沿革/20
第二节 政权组织/21
第三节 村务工作与规章制度/32
第三章 经济发展/48
第一节 农业/48
第二节 经济作物与养殖业/57
第三节 旅游业/64
第四节 商业经济/69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71
第一节 婚姻/71
第二节 家庭/83
第三节 亲属关系/94
第五章 民族与宗教/97
第一节 民族/97
第二节 民俗/103
第三节 宗教/128
第六章 教育卫生/141
第一节 教育/141
第二节 卫生/159
第三节 文化/163
专题一 达腊白彝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初步研究/204
专题二 习惯法在达腊彝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214
专题三 达腊彝族跳公节的变迁/225
参考文献/234
后 记/236
《日久他乡是故乡》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 京族地区概况/1
第一节 自然概况/1
第二节 历史沿革/5
第三节 交通物流/12
第四节 人口状况/14
第二章 政权建设/17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17
第二节 工作制度及村规民约/28
第三节 计生工作/36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1
第三章 经济发展/45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45
第二节 万尾村经济发展历史回顾/47
第三节 产业经济发展/50
第四节 收入和消费/82
第五节 公共设施/85
第六节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87
第四章 社会发展/89
第一节 社会结构/89
第二节 婚姻/97
第三节 家庭/102
第五章 科教文卫/118
第一节 科学技术/118
第二节 教育/126
第三节 文化建设/142
第四节 医疗卫生/148
第六章 民族与宗教/153
第一节 民族/153
第二节 宗教/159
第七章 风俗习惯/168
第一节 服饰/168
第二节 人生礼仪/171
第三节 节日习俗/178
第四节 饮食习俗/186
第八章 文化艺术/189
第一节 语言文字/189
第二节 民间文学/192
第三节 民间曲艺/208
附 录/216
专题一 万尾村旅游开发/216
专题二 宗教信仰与宗教事务管理专题调研报告/224
后 记/234
《瑶山新视野》目录
序 言/1
第一章 概况/1
第一节 金秀瑶族自治县概况/1
第二节 长垌乡及长垌村概况/7
第三节 人口概况/11
第四节 交通/19
第二章 政权建设/24
第一节 基层组织建设/24
第二节 村民自治/40
第三节 法制建设/65
第三章 经济/67
第一节 长垌乡经济概况/67
第二节 农业/69
第三节 种养经济/76
第四节 商业/91
第五节 乡村建设/100
第四章 社会发展/127
第一节 社会保障/127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135
第三节 生育/141
第五章 民族与宗教/155
第一节 民族/155
第二节 民间信仰/172
第六章 科教文卫/183
第一节 学校教育/183
第二节 家庭教育/195
第三节 民间艺术/198
第四节 科学技术/202
第五节 乡村医疗/206
第七章 节日/221
第一节 祭祖节日/221
第二节 其他节日/225
附录一 长垌村经济社会发展对策与建议/229
附录二 广西农村种养经济的困境与出路专题报告/233
附录三 长垌屯茶山瑶文化变迁调查研究/246
参考文献/258
后 记/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