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泽:影像中国佛学文化(一洗尘虑清心胸------天台宗、灵隐寺、国清寺、烟霞洞、苦行僧、圆寂、白骨观与佛光梵影)
定 价:36 元
- 作者:张望 著
- 出版时间:2008/1/1
- ISBN:9787806866108
- 出 版 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949.2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佛门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浩瀚的佛教经典,隐秘的丛林殿宇,总让身处红尘俗世的人们保持敬畏或者只是心生好奇。难得有人心怀虔敬,深入佛门,领略另外一种人生的同时也体悟自己原本的生命轨迹,从而渴望澄明。本书的作者便是其中之一。他历时九载,深入灵隐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与方丈同吃住,与法师共修禅,更与众多佛门弟子朝夕相处。佛门的清苦他难以忘怀,而佛门的高尚则让他感动而景仰。作为一位摄影家,作者用镜头记录下这段时光里让他记忆犹新的时刻,小到饮食就寝,大到剃度受戒。他同时用真切的文字记叙了这段令他也另异国他乡的友人改变了自己人生的岁月。他希望这是一座桥,让人们通过它看到一个真实的佛门;他也希望这是一面镜,让人们照亮自己的内心。
释迦牟尼佛说自己是“人数”、“僧数”,意思是说自己虽然彻悟了人生的真理,寂灭了内心的烦恼,超脱了世间的轮回,但他仍然是人、是僧,外在形式和生活与我们是没有区别的。但大多数没有走进佛门的人,对佛陀以及佛门里的僧人都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到底怎样生活,他们的内心世界怎样,这都是佛门之外的人想要了解的。通过本书,人们可以真实地了解佛门中鲜为人知的生活以及僧侣们的内心世界。
自2008年出版以来,已经9次印刷!在张望的影像中感悟中国佛学文化!
张望,1962年8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研修摄影,2005年因其艺术成就被杭州市人民政府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独立艺术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学会会员,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自1999年起,张望即开始中国佛教文化的摄影创作。在深深的佛门中,张望长期与僧人们同吃共住。凌晨时分即起床拍摄僧侣生活,或登高涉险,寻觅摄录佛教文化遗迹,晚间挑灯研习佛教典籍。其持续十五年历尽艰辛拍摄创作的佛教摄影作品获得了国际、国内近百项重要荣誉。其中,2005年荣获世界摄影著名赛事——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国际“奥赛”)中国专题组冠军,为中国获此荣誉之第四人;2006年受邀赴欧洲出任“奥赛”国际摄影评委;2007年获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2008年获“当代国际摄影最高学院奖”,并被推选为世界摄影节高峰论坛中国代表;2009年获“世界佛教论坛”中国佛教摄影大展金奖……
张望佛教摄影作品在国际、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其作品被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选为开幕式主屏形象向世界展示,被新华社选编为“中国形象”之一,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循环播放。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曾深深感动了英国联邦财政部前部长助理,他认定在作品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使之最终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剃度出家为僧。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张望作品“体现了我们在当今世界面临许多复杂问题时必须具有的精神”;国际摄影界泰斗罗伯特·普雷基评价张望作品“平和、空灵、意味深长!它太美了,让人充满无限遐想”;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评价“张望的镜头中,佛教清、净的禅境在光影里表现得自然而熨帖,呈现得澄澈而通透”;佛教高僧济群法师评价“张望作品虚实有度,擅长使用光影、云雾、水月来经营画面……这种表现形式,契合佛法对世界的解读”;《摄影天地》评价张望作品“举凡主题、美学、光影、人性的表现,已超越出神入化的境界”。国际权威摄影期刊《德国摄影》、《PHOTO》、美国《世界日报》、法国《欧洲时报》,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摄影》、《凤凰周刊》等国际、国内四十多家新闻媒体先后介绍了张望十数年的艺术人生与作品。
2012年12月,张望因佛教摄影艺术的成就,受邀赴联合国总部举办“佛的足迹”摄影展。2013年5月,张望“佛的足迹”个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大会”展览。
序
走进天台山佛学院
灵隐钟磬入梦来
苦行僧
圆寂
鱼乐国
随缘弥乐
白骨情缘
佛光梵影
影缘·佛缘
附录一:佛教常识问答
附录二:佛教基本知识
附录三:佛教法相名词解释
孤独的行旅者(代后记)
张望艺术活动年表
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