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教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困境儿童群体,同时也是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力军和建设者。本书稿从积极心理学及心理弹性理论视角出发,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关系、组织三种水平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从各个心理品质的内涵、结构、测量、现状、功能、教育策略等六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本书稿侧重聚焦影响留守儿童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心理品质,如共情、坚毅、勤奋、生命意义、创造性、家庭弹性和学校组织氛围进行研究。该书受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自 序
农村留守儿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指的是由于城乡一体化而促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未成年子女无法随迁进城,导致部分未成年子女脱离父母直接照料和有效监管的一种现象。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与一系列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反过来,留守儿童问题唯有靠城乡社会综合治理和乡村社会振兴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但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不能等。近30年来,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大量政策建议,最终促成《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出台,标志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文件指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是国家文件第一次采用心理学专业规范术语揭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其产生的心理与教育机制。
然而,这只是我们认识留守儿童的一个方面。留守儿童作为积极能动的主体,其内在的力量和优势并没有被充分认识,这将不利于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过分凸显留守儿童群体生存过程中的缺失或剥夺,客观上可能加剧群体外成员对于留守儿童的群体偏见和消极刻板印象,引发留守儿童群体内的人格认同和行为固化,这将成为他们学校投入和社会融合进程中新的社会心理阻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留守儿童的心理脆弱性,容易因湮没在社会同情氛围中而忽视了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力。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就是为此做出的初步努力。作为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资助出版项目童享......
余益兵心理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美国Hampshire学院访问学者,福建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农村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健康促进项目首席专家,任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福建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2007年以来,主持(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福建省2011计划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农村留守儿童主题研究项目近10项,参与福建省重大教育教学改革攻关项目基于实习支教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乡村教师培养研究,相关研究成果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出版《童享阳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通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获批福建省本科优秀特色教材。
第一章 积极心理:幸福和力量的源泉/1
本章导读/1
第一节 积极心理的内涵/2
第二节 积极心理的成分/4
第三节 积极心理的测量/8
第四节 积极心理的功能/10
第二章 坚毅:追求远大目标的不懈动力/34
本章导读/34
第一节 坚毅的内涵/36
第二节 坚毅的测量/40
第三节 坚毅的发展/59
第四节 坚毅的功能/68
第五节 教育建议/82
第三章 勤奋:追求成功的行为法则/87
本章导读/87
第一节 勤奋的内涵/88
第二节 勤奋的测量/93
第三节 勤奋的发展/103
第四节 勤奋的功能/113
第五节 教育建议/131
第四章 共情:追求人际和谐的内在能力/134
本章导读/134
第一节 共情的内涵/135
第二节 共情的测量/137
第三节 共情的发展/138
第四节 共情的功能/156
第五节 共情的培养/163
第五章 生命意义:努力活下去的理由/190
本章导读/190
第一节 生命意义的内涵/191
第二节 生命意义的测量/193
第三节 生命意义的发展/202
第四节 生命意义的功能/220
第五节 生命意义的培育/223
参考文献/229
附录 农村学生发展状况调查问卷/265
后记/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