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从横截面上介绍了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事业的演变过程,并归纳了演变规律;第二篇从纵剖面上阐述了国际信用合作事业运行机制的有机构成要素,并比较了不同国家的运行效果;第三篇落脚中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借鉴国际信用合作演变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路径。
第一篇为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六个地区近20个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实践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尤其详细介绍了德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成功的、市民社会自发的信用合作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业内人士能够充分认识到信用合作事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群有理想的人探索和尊重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规律,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结果。在介绍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事业演变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信用合作制度的变迁进行了解释,按照发展程度把世界各国的信用合作事业归纳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概括了推动一国信用合作事业走向成熟阶段可能的有利条件:较高的社会民主水平和法治程度,富有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政府合理的制度供给,社会的宗教传统,行业联盟充分的教育、宣传和推广,由行业推动的、遵循合作原则的政府立法和一个团结统一的全国信用社联盟等。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本篇*后一部分使用78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信用合作制度实践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外部法治水平与信用合作制度实践效果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论。
第二篇为信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从信用合作组织的治理结构、产品、规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基层组织的联合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信用合作运行机制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的层面上,介绍了信用合作组织的运行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则,使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信用合作在不同国家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并分析了遵守这些规则所面临的挑战。民主参与和控制是信用合作组织治理结构的核心,而现实中坚持这一原则面临很大挑战,但这一原则的失守却是一些国家信用合作事业失败的原因之一。信用合作组织的主要产品是存款和贷款,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高的存款利率是信用合作组织区别于盈利性信贷机构的特点,对其利率进行法定限制是防止信用合作组织变异的核心措施。适当的规模是保障合作性质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规模方面,信用合作组织也面临着保障充分的民主参与和追求规模经济的两难选择,信用合作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规模特征。与商业银行一样,信用合作组织也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行业需要在总结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政府的制度供给、适当监管与税收优惠支持,也是影响一个国家信用合作事业能否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为中国信用合作制度的探索与出路。首先介绍了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现状,并跟踪了资金互助业务*新的发展情况,对吉林梨树县、山西蒲韩社区、山东安丘市、河南信阳郝塘村和河南济源的几个资金互助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对中国农村合作性金融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使用租值消散理论和演化博弈论方法,论证了资金互助业务监管的必要性。使用超边际分析法指明了选择独立型资金互助模式,还是综合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模式,取决于对分工经济和节省交易费用的权衡。使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处在发展初期的资金互助组织宜小不宜大。使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设置资金互助组织贷款利率上限的合理性,并对政府支持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给出了WOCCU建议的《信用合作社规章》模板的中文翻译。
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从横截面上介绍了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事业的演变过程,并归纳了演变规律;第二篇从纵剖面上阐述了国际信用合作事业运行机制的有机构成要素,并比较了不同国家的运行效果;第三篇落脚中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在借鉴国际信用合作演变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路径。
第一篇为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欧洲、北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六个地区近20个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实践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尤其详细介绍了德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成功的、市民社会自发的信用合作事业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使业内人士能够充分认识到信用合作事业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群有理想的人探索和尊重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规律,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结果。在介绍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事业演变的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信用合作制度的变迁进行了解释,按照发展程度把世界各国的信用合作事业归纳为初级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并概括了推动一国信用合作事业走向成熟阶段可能的有利条件:较高的社会民主水平和法治程度,富有人格魅力的领袖人物,政府合理的制度供给,社会的宗教传统,行业联盟充分的教育、宣传和推广,由行业推动的、遵循合作原则的政府立法和一个团结统一的全国信用社联盟等。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本篇最后一部分使用78个国家(地区)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信用合作制度实践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外部法治水平与信用合作制度实践效果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结论。
第二篇为信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从信用合作组织的治理结构、产品、规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基层组织的联合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信用合作运行机制各个有机构成要素的层面上,介绍了信用合作组织的运行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则,使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信用合作在不同国家的运行情况和运行效果,并分析了遵守这些规则所面临的挑战。民主参与和控制是信用合作组织治理结构的核心,而现实中坚持这一原则面临很大挑战,但这一原则的失守却是一些国家信用合作事业失败的原因之一。信用合作组织的主要产品是存款和贷款,较低的贷款利率和较高的存款利率是信用合作组织区别于盈利性信贷机构的特点,对其利率进行法定限制是防止信用合作组织变异的核心措施。适当的规模是保障合作性质的关键要素之一,但在规模方面,信用合作组织也面临着保障充分的民主参与和追求规模经济的两难选择,信用合作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规模特征。与商业银行一样,信用合作组织也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行业需要在总结风险管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政府的制度供给、适当监管与税收优惠支持,也是影响一个国家信用合作事业能否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
第三篇为中国信用合作制度的探索与出路。首先介绍了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历程。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资金互助组织的发展现状,并跟踪了资金互助业务最新的发展情况,对吉林梨树县、山西蒲韩社区、山东安丘市、河南信阳郝塘村和河南济源的几个资金互助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中国农村合作性金融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使用租值消散理论和演化博弈论方法,论证了资金互助业务监管的必要性。使用超边际分析法指明了选择独立型资金互助模式,还是综合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模式,取决于对分工经济和节省交易费用的权衡。使用制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处在发展初期的资金互助组织宜小不宜大。使用博弈论方法论证了设置资金互助组织贷款利率上限的合理性,并对政府支持问题进行了探讨。
此外,本书的附录部分给出了WOCCU建议的《信用合作社规章》模板的中文翻译。
鞠荣华,经济学博士,博士后出站人员,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度中美富布赖特项目研究学者,亚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农村金融咨询专家,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和金融市场。主持国家、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首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SCI收录的《Public Money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和《中国农村观察》《经济学家》《农业经济问题》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参编教材和著作8部。作为论文首作者获2006年度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优秀奖。
0 绪论
0.1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研究内容和框架
0.4 可能的创新
第一篇 代表性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 信用合作概述
1.1 信用合作社
1.2 信用合作社的原则
1.3 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2 欧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1 德国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2 意大利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3 奥地利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4 芬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5 荷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6 西班牙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7 英国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8 爱尔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9 波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2.10 总结
3 北美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3.1 加拿大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3.2 美国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3.3 总结
4 亚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4.1 日本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4.2 印度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4.3 总结
5 大洋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5.1 澳大利亚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5.2 新西兰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5.3 总结
6 拉丁美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6.1 巴西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6.2 多米尼加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6.3 总结
7 非洲国家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7.1 肯尼亚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7.2 尼日利亚信用合作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7.3 总结
8 信用合作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
第二篇 信用合作社的运行机制
第三篇 中国信用合作制度的探索与出路
附录:WOCCU建议的信用社规章模板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