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狼群和精神家园,16万离职员工心中的华为是什么样
王海燕 吴頔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组织,即使至今还没有被老东家承认,他们却以老东家为荣,矢志不渝地惦念着、传播着、践行着老东家的文化理念?
这个组织叫华友会,他们的老东家,就是华为。
2017年,我们采访了30位华为离职员工。他们遍布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贵州、常州等各个城市,还有人定居波兰、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年龄从20多岁到60岁之间不等,工号跨度也从2位数到6位数,分布于华为发展的各个阶段。
这30人是16万华为离职员工的一个缩影,他们各有各的故事,有人激情创业、有人回归乡野,有人另起炉灶、有人还在折腾……透过他们的回忆、讲述,那个低调而神秘的华为世界逐渐地清晰,散落在各处的华为版图变得完整起来。
不管身在何处,不论怎样打拼,他们身上挥之不去的,是深深的华为烙印。
高收入与高压力
在外界看来,华为几乎和高收入画上了等号。采访中,几乎每个华友都会谈到待遇。很多人坦言,当初就是奔着高薪去的。
到底有多高的收入?当年鲁青虎辞去国企铁饭碗转投华为,就是被任正非一番话击中。在深圳南山咖啡馆,鲁青虎描述起那一幕。
那是在1996年,任正非对着一众年轻员工许诺,你们如果要买房,一定要挑大阳台的。因为今后发给你们的钱用不完,老搁在床底下会发霉,要经常拿到阳台上晒一晒。
任正非接着说:我们每卖出一台设备,都是在直接爱国,如果外企程控交换机一线卖2000元,华为卖1000元,这样可以直接节省外汇,实干兴邦。我们还要把设备做到全球。现在他们在我们家门口竞争,以后我们要到他们家门口去竞争,把五星红旗插遍全球!
这两段话,将鲁青虎圈了粉,用他自己的话,讲到了心坎里。16年后鲁青虎离开华为,在深圳凤凰山里开了家书院,以儒学专家的身份讲他热爱的华为文化。当年任老板这番话,他这么解读:这不正是《大学》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力出一孔,利出一孔,这正是华为的价值观,也是任正非作为一位企业家的胸襟。在财富分配问题上,任正非善于分享、舍得分钱,他有一句话:华为20多年来成功的秘诀就是分钱。把钱分好,很多问题都好解决。
华为招募的员工,大多来自985211高校,不少人是贫家子弟,他们希望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任正非的话虽土了点,但朴实有力,直入人心,吸引一波波学子热烈回应。华为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最佳的职场机会。在波兰从事留学咨询服务的刘建云告诉我们,原先在中兴各种小计较,到了华为,就不再关心自己的工资条,因为他相信公司绝对不会亏待他的。
而当年任正非许下的诺言也都兑现了。根据华为的2016年年报记录,销售年收入5215.74亿元人民币,17万员工的平均薪酬约为63.1万元人民币。据华友回忆,即使在华为的冬天,华为自身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很多员工离职拿到的金额比他自己算出来的还要高。
不少华为人在工作期间积攒收入买了房,甚至有人笑言,如果当年公司置业在南山,而不是坂田,那么他们积累的财富要更可观。
而高收入的另一面是高付出。
工作强度大,条件苦,不归家,连轴转,这也几乎是每个华为人的工作常态。有人感叹,工作节奏很快,都不好意思按时下班,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你不动,后面的人都在按喇叭,你只能硬着头皮前进。
很多人还主动申请,要去艰苦地区,如果公司派你去海外,你犹豫,在华为是没有前途的。不少华为人多年在海外,都不能回一次家。若是去了非洲等地,可能还要面对疟疾和战争的危险。可能你难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他们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联合国的人冲进来说要打仗了,几分钟内,雇佣兵就开着装甲车把他们带走,过一两天回来,办公室、公寓里,墙壁上、家具上都满是枪眼。
牺牲家庭,也是华为人所要承担的。公司一度有不少苛刻的规定,如夫妻双方不能同时在公司,你的女朋友或家人在哪,就不会派你去那里常驻。
但功不唐捐,以奋斗者为本,不让雷锋吃亏,这是华为企业文化中一以贯之的重要内容。任正非说过,要以贡献来评价薪酬。其实不仅仅是华为,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创业公司也都崇尚加班文化,强调奋斗者文化。
当中其实有个小平衡和大平衡的考量。短时间内的作息小平衡,不一定会带来长期的大平衡。现在轻松惬意地朝九晚五,可能10年后等待你的,就是中年危机。而现在的努力奋斗,也许可以换来人生下半场的财务自由,以及日后从容选择的机会。
个人如此,公司亦如是。华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追赶史、超越史。一开始必定要多付出一些,否则面临的就是被赶超、被淘汰。那些出征海外的华为人感受尤其明显,中国的一年可能追赶美国三年,这都是兄弟们用汗水换来的。
想通了这些,心态会更平衡,对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也更能心领神会。所以,为什么离开华为的人都没有多大怨言,因为华为的规则是很清晰的,愿赌服输,华为是一个讲信用的地方。
…………
花瓣与花朵
在深圳南山区采访李斌时,他动情地用过一个比喻当花瓣离开花朵。起初不甚明白,后来才意识到,华为的Logo正似一朵花,8片火红的花瓣由中心向外绽放,这既是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聚焦,也是华为人对公司的眷恋。
这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李斌说,离开华为后,他才发现更需要华为文化的滋养,任老板当初讲的话,如今感同身受,句句金玉良言。
很多创业公司依然保持着华为的印记,招兵买马也不由自主地向华为人倾斜,他们说,价值观相近,容易沟通。后来被华为出售的华三通信,如今就依然保持华为的基因:每一名新员工,都能收到公司发的睡垫;员工升迁考评遵循严格的技术导向;每过一段时间,公司都会组织员工开展民主生活会……甚至是华三创始人郑树生对媒体的低调,也与任正非毫无二致。
也因为华为,华友们也特别容易聚在一起。有段时间,有关华为裁员的传闻甚嚣尘上,北京华友会会长陈国龙坐不住了:我很想告诉那些34岁以上、可能被华为清理的老员工,还有我在义务地服务你们,别担心,天地宽广!来跟我一起组织好北京华友会,抱团取暖,助人助己。
华友会也是个颇有趣的组织,它和腾讯、阿里等离职员工组织不同,如果说这些离职员工组织更像是个资源互通的平台,华友会则多了些同学会的味道。虽也经常搞行业分享会,但并不热衷于融资,我们就是一个公益的非营利组织,实行AA制,如有剩余,就捐给前华为人慈善基金。华友会会长俞渭华说。
虽说原先大家未必相互认识,如今也在各自忙碌,可华友会的链接依然深厚,维系这个链接的纽带,不是利益,而是对华为的关注、对华友的亲切。陈国龙说,有华友兄弟告诉他,平时见外人,要琢磨一下该说什么话,但和华友就不用都是自己人。
也曾参加过几次华友聚会。有一次,俞渭华来上海,30个华友发起一次聚会,席间大家最热衷聊的就是任正非致歉一名离职员工的新闻。当时,这则新闻还未成为热搜,这些离开华为好些年的人第一时间在心声社区读到后,纷纷感叹,又不免猜测:任老板为什么这么说,他在想什么呢?
任正非在想什么呢?这些离开花朵的花瓣,依然时时在意着老东家的一举一动,翻看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毫不意外会发现不少华为的影子。曾空降华为4年的追梦者基金创始人朱波,说起身边的华友,有点恨铁不成钢:几个华为人坐在一起,我就知道他们在聊什么,聊的就是那一亩三分地。
但也别小看了这一亩三分地,这是这帮华友的前半生,也有可能,还是未完待续。有人现在成了华为文化的践行者,有人成了华为的客户,还有人则对华为有些新的期待。李斌说,你知道吗,我们在等待更大的江湖,哪一天,华为真正发自内心开放了,成为更伟大的公司,也许就不仅能上能下,而且还能进能出。
花瓣依然想着回归花朵。
王宁:未来不缺工程师,但缺我这样的古琴匠人
吴 頔
姜天露:昔日华为金牌讲师与雾霾杠上了 王海燕
刘海清:这位川籍IT老兵跑到崇明岛开了个农庄 王海燕
陆强:教育培训成为这位华为工程师的人生下一站
谢飞君
李建勇:IT男做起高端西服定制,靠的是什么?
吴 頔
陈国龙:这些年他花心思最多的是北京华友会 王海燕
金颖:他在西子湖畔专攻无人机克星 王海燕
冯建林:瞄准前沿科技的水瓶座投资人 谢飞君
宋允辉:这位女将把华为模式带给更多民企 吴 頔
俞渭华:华友会首席服务员的朋友圈 王海燕
刘建云:外派国家波兰成了他创业的大本营 王海燕
翁振鸣:当年他是拿下华为第一单葡萄牙合同的大将
吴 頔
张志强:半年华为经历给这位90后创业者留下什么?
吴 頔
张利华:当初她提议立项手机,任老板曾当众拍桌子 王海燕
罗中非:昔日金茂大厦的码农,如今西子湖畔的庄主 王海燕
刘南杰:这位华为蓝军前参谋长深耕车联网 王海燕
颜迎春:弃百万年薪转做山间放牛郎 吴 頔
戴辉:当年他在菲律宾拿下马尼拉5000万美元项目 王海燕
朱波:华为的互联网之梦绕不开这位投资大咖 王海燕
孙进进:这位老华为人创业路一走就是20年 谢飞君
苏磊:游历25国后他转投环保事业
吴 頔
李斌:这位华为老将站在了耳机行业的风口上
王海燕
鲁青虎:他跑去凤凰山里办了个书院 吴 頔
熊伟:从达晨净身出户创办千乘资本 王海燕
罗勇:创业后他用上了自己当初研发的芯片 吴 頔
季昕华:这位传奇黑客致力于中立云开发 王海燕
李呁凌:他签下了华为海外第一张订单
王海燕
刘博宇:26岁时他已成华为中亚地区最年轻的中层 谢飞君
徐渊:很少表扬员工的任正非,当年为何在董事会点了他的名? 吴 頔
姚旻汐:这位海归美女当华为基因融入酸菜鱼,做成轻奢网红
吴 頔
后记 16万前华为人都去哪里了?华为独狼创业图谱大揭秘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