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共12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花生生产面临的主要逆境,如干旱、盐碱、酸性土、渍涝等非生物胁迫,以及多粒穴播造成的生态位重叠引起的株间竞争等生物胁迫,并针对不同逆境胁迫研究其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上的应对措施。通过播种方式、施肥技术、田间管理措施等全方位的创新,建立了以单粒精播以核心技术、以钙肥调控、W栽培和三防三促为共性关键技术的花生抗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该体系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花生的生产。本书在花生抗逆理论与生产技术上均有重大突破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或处于*地位。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可供广大花生科技工作者、从事花生生产及管理的干部、群众、农业院校的师生同读参考。
万书波,男,1962年10月生,山东省栖霞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7月莱阳农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历任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栽培生理研究室副主任、科研办公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所党委书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主任,山东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生态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主要社会兼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农业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专家组成员,中国农科院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第九、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兼花生分团团长,山东省科协技术协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席,山东农学会理事长,山东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长期从事花生栽培生理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十五以来,主持承担了农业部948计划出口创汇花生种质及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引进、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粮食主产区主要经济作物(花生)增效技术研究、UNDP援助计划在WTO框架内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花生优质安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际合作计划花生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技术引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等重大研究和平台建设项目20余项。进行了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及解除措施研究,发现根系分泌物积累、土壤和根际微生物种群失衡等是连作障碍的主要成因,创建了以冬闲种植越冬作物、施用生物制剂(肥)等为核心内容的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系统研究了花生单粒精播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单粒精播花生节本降耗栽培新途径,创建了以单粒精播为核心内容的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探明了限制花生产量提高的生理生态因素,创建了以精量施肥、适期早控为核心的春花生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和以选择适宜种植模式、麦油一体化施肥为核心的两熟制花生高产栽培技术;阐明了我国不同产区花生品质特征、生态效应及品质空间分异规律,制定了中国花生品质区划;明确了影响我国花生优质安全的主要因素、黄曲霉毒素污染与水分的关系以及种皮黄曲霉抗性机理,建立了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此外研究建立了中低产田增产栽培、高油栽培花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了盐碱地花生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初步建立了栽培技术措施。获国家及省、部级等科技成果19项,其中花生品质生理生态与标准化优质栽培技术体系、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和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花生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夏玉米夏花生间作种植方法获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二等奖,花生品质评价及标准指标体系的建立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出口创汇型花生种质及安全生产技术引进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花生连作障碍及其对策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花生氮素化肥经济施用技术的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50万亩小麦花生两熟高产更高产技术开发试验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花生高产、超高产生育规律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等。此外,领衔的花生栽培与生理生态创新团队获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第六届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主编、参编学术专著、科普著作20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首位6项)。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2项(首位17项)、省级标准47项(首位20项)。主编的《中国花生栽培学》被列为十五国家重点出版图书,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撰写的《花生品质栽培理论与调控技术》、《花生产业经济学》、《花生品种改良与高产优质栽培》、《麦油两熟制花生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等著作对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花生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