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选用民间广泛流传的名家名篇,《神童诗》主要辑录了神童汪洙的部分诗歌,倡导人们行孝道、做善事,珍惜时间,勤学苦读,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思想价值。
适读人群 :7-11岁 蒙学精要简繁篆三体字丛书其中一本,本书采用简繁篆三体字呈现。
总序:国学经典的教习与传承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简单地说就是人学。“国学”,是中国人垂教立世之所本,立国安邦之所据,是中国人的精神价值之所在,亦可谓中国人的安生立命之学。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因此,自古以来,统治者治理国家,首重教育。学制和课程也十分明确,《周礼·地官司徒》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学内容十分广博,涵盖 “德”“行”“艺”三大方面。根据郑玄注,其中“五礼”为典章制度;“六乐”指音乐舞蹈和诗歌;“五射”“五驭”则是军事内容;“六书”大致相当于语文。用今天的话来说,“九数”则包含经济学、数学、天文历法三者了。
古之学校教育,首重立德树人。“六德”“六行”教育,绝非空洞的说教。古代的教育,首先围绕着培育“士”而展开,做一名“士”,除了良好的道德,还必须精通“六艺”。学生,也是武士,既学文又习武。这,就是春秋战国以来,文人佩剑的来历。学到一定程度后,还必须“出就外傅”,游学社会,拜师学艺,以开阔眼界,增长才干。《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由此可见,“国学”在中国古代,相当于汉代的“太学”。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然而,真正把“国学”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19世纪末国门被打开后,面对西学和“欧化主义”的刺激,“国学”相对“西学”“新学”“洋学”而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学界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和重识本国文化,发出了复兴“国学”的倡议,五四时期也提出了整理 “国故”、保存“国粹”的呼声。因此,“国学”就狭义来说,主要是指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经典或是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普遍意义而言,国学可分为:物质层面,如饮食、服饰等;技术层面,如武术、中医等;制度层面,如历代典章制度;精神层面,如道德伦理标准、价值观等。一共四个层面。内容林林总总,相当庞杂,内涵却十分丰富,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称。
传统学术文化源于伏羲画卦,源自《易经》,一源三流,以儒、道、释三家为主体,是所谓“易贯儒道禅,道统天地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智慧,具有人类普适价值。神农氏至今有9000年,从黄帝开始算起是5000年的文明史,文字、历法、衣冠、音乐、医学都出现了,所以黄帝是人文初祖。从周公开始整理周以前的中国文化,是至今3000年有文献可以考证的历史。孔子第二次整理周以前的文化,删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孔子根据当时能看到的、确切可信的史料,修订了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春秋》,至今是2500多年。如从12000年前的伏羲氏往前推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树上搭窝的有巢氏,再往前就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氏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再从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到当代,真可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所来有自,源远流长!为了让大家明本知源,学有大宗,我一直强调国学经典(主要为十三经)是国学之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国学经典是往圣先贤最高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载体,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深入地了解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百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和不应有的摧残。怎样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确立国学的权威性,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应承担的历史使命!
传承从哪里开始?蒙学。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易经》里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即使是孔子的学生,也不离“道德学问”。《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观念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所以才强调“首孝悌,次见闻”。人正确,世界才能正确;人美好,世界才能美好!我们现代的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的教育,人又何以立呢?!
蒙学的主要任务有:识字(不仅要认得字,还要知字源),洒扫应对进退,学蒙学经典。蒙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共有2250个“不二字”,其中2000个左右都是常用字。蒙学不只学“三百千”,还学《声律启蒙》和《千家诗》《性理字训》《五字鉴》等,识字量达到4000字上下。古代的教育,识字问题主要在蒙馆解决。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学英语主要用左脑(逻辑),学中文主要用右脑(形象)。所以,如果要尊重儿童,那么中国儿童应在6岁前完成识字,而西方儿童应在6岁后识字。这是因为汉字是象形表意的复脑文字,可左右脑同时开发,而西方文字是抽象的拼音文字,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以后才可开始识字。中国古代儿童识字的方法是吟诵、指读、背诵和训诂。
对于古代儿童而言,读书真是一场乐趣无穷的游戏!这里面有唱歌、画画、有故事游戏,而写字,一般是6—8岁以后的事。为什么幼儿不写字?因为他的大脑神经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写字是很精细的活动,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控制他的胳膊和手指。即使开笔了,也是先用粗笔写大字。
识字之后才读经典,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要适当讲解。学馆先生从授书、背书,再到复讲,这样就算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然后再次授书。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只点拨引导。除了授课,还有复习、会讲和考试。除了读书,习字、作文、唱歌、学医、弹琴、游戏、武术、农耕等也尽可能因材施教。古代教育,小学的教学目标宗旨就是培养正知正见,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力行”。古代小学教育,是要他知道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友爱兄弟,洒扫应对、奉事长上、勤劳节俭、严谨诚信,都是从这时候培养的。以前的儿童,主要就其日常生活接触到的“知之浅而行之小者”的“眼前事”进行教育训导。在我国传统家训、处世箴言和蒙学读物中更是对那些未“冠”子弟的行为习惯规定得具体详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一般10多岁以后,为官学时期,学生要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四书五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和其他典籍等内容。学成以后,或“学而优则仕”,或游学天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游历名山大川,去拜访各地先贤师长,了解国计民生,了解社会,了解官场,为“出仕”与“立身”做准备。做不了官,就做老师,也可行道布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可以做别的,一样修身齐家。古人70岁致仕,回家养老。作为乡贤长老,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发挥余热,继续社会事业,成为乡村社会自治的中坚力量。
国学不仅含有崇高的义理,并且具有切身实用的为人处事的各种方法,也具有明条理、辨次序及致知力行的现代科学精神。国学,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是炎黄儿女的魂魄。
悠悠千载,经史子集中包含了历代先贤于天人之际的思考,也蕴藏着兴衰隆替的智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互联网影响广泛而深刻的今天,伴随着时代的转型,中国社会的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失范现象,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文化和心态,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幼儿与少年是学习的黄金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开展国学教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系统化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借助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精神,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美丑观、得失观,加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尤为重要。传统教育的根本是要明伦教孝,立身行道。
“人也者,天地之心也。”教育就是为天下立心立命的系统工程。国学,她不是书斋里发霉的残页,也不是博物馆中供人观瞻的文物。国学,是我们“日新”的生命之道,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生活之道,她必将在高速发展的地球村时代走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辉煌。今天,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内涵深刻的传统文化教材来弘扬中国文化,通过国学经典的教习与传承来培育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思辨能力、良好的审美情趣,以期提高国民的综合竞争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由此,下一代便可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人类的进步贡献新的思想力量。为此,“蒙学精要简繁篆三体字丛书”的选编机构决意尊教育古法,以经典教育涵养心灵,以圣贤之道开慧启智,企望能为儿童国学经典教育的复兴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尽绵薄之力!
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秘书长、北京人文大学国学院院长 蔡恒奇
2018年9月8日
主编:
陈昌照,资深国学教师,近十数年来,在一线教学领域潜心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系统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钟旭东,吉林通化师范学院中文专业毕业,主修汉语言文学。大同书院创办人,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创始人、深圳孔圣堂创始人、2008年全国高校传统文化巡回演讲《九州讲坛》发起人。国学经典老师、史学老师、经典教育师资培训老师。
王晓帆,深圳市华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学会中小学阅读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福田区政府兼职督学。
校注:
李沙白,湖南师大中文系汉语史古代汉语专业硕士,曾留校任教。现已退休。
目录
千家诗.1
千家诗卷一 五绝.1
千家诗卷二 五律..27
千家诗卷三 七绝..82
千家诗卷四 七律145
神童诗. 203
一、劝学诗203
二、得意诗212
三、四时景致..215
后记.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