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虚拟社区用户体验及持续使用机制研究》将围绕“对于自愿参与的虚拟社区,人们愿意长期持续使用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型、信息系统采纳模型,书中构建了关系型虚拟社区的用户体验、感知个人收益和持续使用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调节作用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首先该书试图揭开关系型虚拟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机制的黑箱。根据以往的文献,学术界少有研究系统地探讨在自愿参与型的虚拟社区,用户愿意长期持续使用虚拟社区的作用机制。
在当今网络时代,各种类型的虚拟社区正在迅速崛起。其中,人们每天使用最频繁的虚拟社区主要包括微信、微博和QQ。这类虚拟社区强调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本书将微信、微博和QQ等统称为关系型虚拟社区。
如果需要追溯关系型虚拟社区这一形态在中国的起源,可从腾讯公司的QQ开始。1998年,马化腾与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自此,一个能实现用户之间即时通信的关系型虚拟社区诞生了。此后,具有展现自我和与他人互动的QQ空间推出,更加丰富了关系型虚拟社区的内涵。
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横空出世,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微博以其传播的即时性、公开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用户获取信息、舆论传播的利器,同时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11年1月,腾讯推出重量级产品微信。2012年3月,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微信同时在线用户突破1亿。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活动用户,而新兴的公众号平台有1000万个。2016年,微信直接带动了信息消费1742.5亿元,相当于全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54010①。
如今,微信、微博和QQ在互联网生态中的地位已很难被撼动,对经济乃至社会等各个层面还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与之相反,曾经辉煌一时的人人网、开心网等关系型虚拟社区却面临着用户大量流失、价值下滑的厄运。为什么微信、微博和QQ能够吸引大量的用户长期持续使用,它们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回答此问题正是本书力求探究的内容。
纵观国内外关系型虚拟社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有的正是经历着快速增长的耀眼明星,有的却经历竞争对手冲击和倒闭潮。历经三年的深入研究,本书从这些快速增长的虚拟社区中发现用户愿意拥有并长期持续使用关系型社区的内在作用机制,并试从理论上阐释关系型虚拟社区能够获得用户青睐的真正原因。本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社区管理者发现关系型虚拟社区用户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为制定有效可行的行业发展策略,促进关系型虚拟社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曲霏,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日等8项,主持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项,桂林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项,在科研管理、情报学报、情报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虚拟社区理论
第二节 用户体验理论
第三节 信息系统采纳理论及模型
第四节 虚拟社区持续使用的研究文献综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用户体验的量表开发研究
第一节 用户体验的内涵
第二节 用户体验的量表设计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模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关键概念和维度的界定
第三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四节 研究假设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实证研究设计流程
第二节 变量的测量
第三节 小样本检验
第四节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
第一节 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测量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检验和结果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1
附录2 调查问卷2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