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宜居建筑营造理论与实践:2017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
定 价:198 元
- 作者: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工与节能委员会,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绿色建筑与节能青年委员会 编
- 出版时间:2017/10/1
- ISBN:9787564358310
-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U111-53
- 页码:645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低能耗宜居建筑营造理论与实践:2017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工与节能委员会2017年年会会议论文集,分为四个专题:建筑热工理论与节能技术46篇,建筑热湿环境与围护结构热湿迁移研究39篇,绿色建筑与低能耗建筑26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能源系统综合利用11篇。
《低能耗宜居建筑营造理论与实践:2017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而深入,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建筑热工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为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建筑热工的今后发展明晰了方向,也必将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建筑热工学是研究室内外热湿作用对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的科学,是建筑物理的组成部分。降低建筑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宜居生活环境向往也是人们之需求。低能耗宜居的建筑环境营造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绿色建筑在全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建筑热工学发展也持续在节约能源、优化人居环境等方面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大量的工程实践也一直在丰富着建筑热工学的内涵,伴随新的挑战,促进着学科的发展。为此本次全国建筑热工与节能学术会议主题定位为“低能耗宜居建筑营造理论与实践”。
本届会议得到国内相关单位及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响应,共收到论文166篇,经专家评阅,最终确定122篇论文出版。论文集分为四个专题:建筑热工理论与节能技术46篇,建筑热湿环境与围护结构热湿迁移研究39篇,绿色建筑与低能耗建筑26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能源系统综合利用11篇。收录的论文覆盖面广,内容丰富而深入,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建筑热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深入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建筑热工的今后发展明晰了方向,也必将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出积极贡献。
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分会建筑热工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得到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建筑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为论文的评审工作做出了诸多贡献,保证了论文质量。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克服了时间短、工作量大的困难,夜以继日地为本书的如期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对他们的贡献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本次会议的论文数量多,时间短和囿于编者水平所限,论文集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提出批评指正。
本论文集的出版受到国家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700106”的资助。
专题一:建筑热工理论与节能技术
双试验段热湿气候环境风洞
极端热湿气候区气候规律探讨
围护结构用相变材料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巴渝地区传统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适应性
关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几个问题思考
气候变化下的建筑气候区划研究
呼吸式幕墙空腔通风量数值模拟计算研究
加气混凝土/石蜡复合建筑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
建筑能耗模拟的标准化方法及其意义
经济型住房微正压通风的CFD模拟与分析
粒径和填充厚度对气凝胶玻璃的性能影响研究
极端热湿地区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策略初探
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导热和强度实验研究
适用城市能耗模拟的人员密度设定方法研究
淋水对城市沥青路面热工特性的影响
滨江住区的容积率与江风渗透能力的关联性研究——以武汉滨江居住区为例
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相关问题探讨
双层通风青瓦屋顶被动蒸发冷却研究
西安市自然通风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研究
设施遮阳与绿化遮阳的节能效果对比研究
极端热湿地区湿负荷计算方法研究
物理模型简化对工业厂房室内自然通风数值模拟的影响
西部地区相变蓄热通风复合降温效果研究
装配式复合墙体系围护结构热桥分析
反射隔热涂料对建筑隔热性能的影响研究
基于MATLAB的底层地面热流分析及节能优化
基于风环境的北方农村院落平面布局研究
低空遥感影像的自动拼接与配准研究
电致变色玻璃研究及应用现状
严寒地区夹心墙热桥形成原因分析及改进
自然通风下外窗性能对广州住宅建筑空调能耗的影响
办公建筑不同窗口形式自然通风规律研究
城市化对城、郊冬季太阳辐射差异影响分析
城市热岛对不同建筑类型的能耗影响
参数化在建筑外遮阳优化设计中的运用
高热舒适条件下建筑节能优化分析研究
规划引领与多维管控视角下城市风道规划应对策略研究
嘉兴市农村住宅几何信息域相似性研究
建筑节能气候区划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拉萨城镇住宅冬季墙体热工测试研究
麦积山所修栈道对洞窟内太阳辐射的影响
广州地区户间能耗差异初步研究
温州市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实施细则中建筑专业要点与分析
住宅建筑的气流组织研究
西安市酒店类建筑能耗分析
西安地区居住建筑朝向调研统计研究
专题二:建筑热湿环境与围护结构热湿迁移研究
北方冬季采暖前后的人体热适应性分析
重力影响下的毛细吸水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我国某机场航站楼室内环境质量测评
夏季两种模式架空地面室内热环境的实验研究
基于主观反馈的室内环境控制新方法
严寒地区冬季农村老年人居住建筑温热环境调研
利用优选的平衡含湿量拟合等温吸放湿曲线
木质室内环境内人员心理反应的性别差异
围护结构内表面辐射率与人体热舒适关系的理论研究
外保温系统保护层的湿特性控制指标探讨分析
中小学生学习效率与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多孔建筑材料热湿耦合传递实验研究
多孔建筑材料逐时刻蒸发量计算模型的研究
透水砖含水率测试标定方法研究
高湿墙基下空斗墙与实砌墙传热实验对比
陶土砖对改善农村住宅地面潮湿的模拟研究
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防潮概论
中性环境下人体生理适应及主观评价研究
开敞式办公室夏季空调行为研究——以南京为例
热景观刍议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站台热环境研究
关中地区乡镇办公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调查与测试分析
建筑非绝湿地面热湿状态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建筑围护结构热湿模型建立方法及数值模拟应用
城市化进程对热环境影响的WRF/UCM模拟评估:大连案例研究
城市局地热岛强度预测评价
南京城市局地热岛效应观测
徽州传统民居冬季热环境改善研究
岭南地区水体对微气候的影响
长沙地区集中空调办公建筑热舒适现场研究
建筑布局对室外风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分析——以南沟门水库管理站为例
天津市水体周边夏季热环境状况调查研究
天津市机构养老设施冬季建筑热环境调查研究
邢台市机构养老设施夏季室内热环境调查研究
天津市既有住宅夏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快速城市化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分析
贵阳地区建筑幕墙建筑冬季热环境分析
云南“一颗印”民居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与分析
居住区绿化对建筑热湿环境影响的测试分析
专题三:绿色建筑与低能耗建筑
我国被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对夏热冬暖地区适应性的分析
加拿大的零能耗建筑研究
寒冷地区被动房节能设计关键问题讨论
PCM热物性对被动太阳房自然室温的影响
原竹龙骨组合结构住宅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夏热冬冷地区某低能耗办公建筑负荷情况分析
交互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及探索
论美丽乡村建设中建筑物理环境的忧与患
屋顶绿化结合夜间通风的被动降温研究
屋顶绿化基质层热工参数随含水率变化规律研究
我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气密性实测分析
回顾与展望:建筑智能化与绿色一智能建筑
日本低碳建筑认定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崖州合院天井尺度对通风的影响机制
试探温和地区学校建筑绿建设计策略
寒冷地区高端商业写字楼绿色技术设计与实践
大气污染下住宅室内空气品质设计节能策略
寒冷地区夏季传统商业街污染物扩散研究
绿色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理念——以台达杯建筑设计参赛作品“青松自在”为例
宁夏须弥山石窟窟区风环境测试研究
以昆明为例浅谈温和地区绿色建筑设计
《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在广州地区的适用性研究
绿色技术效果后评估研究
不同类型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模拟分析比较
被动式全装配民居节能设计策略研究
内蒙古河套地区低能耗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优化研究
专题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能源系统综合利用
供应热电比对“热电协同”蓄能型联供系统节能率影响研究
北京市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供热改造实例研究
高密度居住区形态与太阳能潜力关联性研究
热湿地区住宅自然通风与空调组合运行控制方法研究
平板集热器热性能动态模型及实验验证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太阳日总辐射推算
佳木斯草砖农宅优化设计
传统民居坡屋顶节能改造方案探讨
四川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西藏传统民居外围护结构更新策略研究
寒冷地区被动式新风系统热损耗降低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