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近代以来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是关于圣诞节自近代以来如何逐渐在中国的部分都市里成为一个商业化节日的研究,时间跨度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改革开放以后。最初耶稣诞辰被上海、江浙等地的人们称为“外国冬至”,到民国时期,耶稣诞辰逐渐被称为“圣诞节”,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至今。与此同时,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大餐以及圣诞舞会等节日要素也都在上海等地广泛流行,其商业性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后,这个节日又在商业化的推动下流行起来,以至今日。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近代以来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的主题在国内尚未见系统的研究,作者邵志择对圣诞节在中国流行的梳理较为详细,对其所遇到的文化回应也作了初步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 近代以来圣诞节在中国的节日化》分绪论——圣诞节:从西方到中国、、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圣诞节的商业化和狂欢化、非基督教运动与圣诞节、孔子的“圣诞节”、圣诞节在当代中国的流行、重构的社会化节日七章,研究了圣诞节自近代以来是如何逐渐成为中国部分都市里的一个商业化节日的。
有两件亲历的事触发了我对圣诞节的兴趣,分别发生在1998年和2004年。
1998年圣诞夜,我和妻子应邀参加一个圣诞晚会。晚会在一家大型百货商场的顶楼餐厅举行,那里临时改成了音乐舞厅。我们九点多进场,人已多得几无插足之地,人声鼎沸,音乐在旋转彩灯的晃动中似乎也有些失真。正当我们想找个角落的地方坐下时,忽见大厅一角冒出烟来,起初以为是故意施放的,很快便发现现场乱作一团,有人在往外跑。真是着火了!我们也夺路而逃。跑到街上,见商场门口有许多身穿红衣头戴红帽的人在散发广告纸,有的则卖红帽子和其他东西,那便是“圣诞老人”了,虽然他们很年轻。抬头看大楼,并没有烟冲出来,商场里照样人潮涌动,似乎也没有警报。原本想过会再上楼去继续娱乐一下,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回家了。
2004年,儿子三岁。圣诞夜,我们带他去参加他的第一个圣诞晚会。从家里出发,原来不到二十分钟的车程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堵在车上看前后左右,也都是车和人。我把妻儿送到延安路上的目的地之后,独自到了西湖以西茅家埠边上的三台山。这里黑黢黢的,山林之间隐隐有路灯惨白的光亮,看不到一个人影。那天晚上很冷,山林间寒意尤冽,那里又是张苍水、俞樾、陈夔尤诸人的窀穸所在,所以格外使我清醒。
第一章 绪论——圣诞节:从西方到中国
隔膜解
“他们的心里没有圣诞节”
西方的现代圣诞节
上海租界圣诞节的商业性
其他城市的外侨与圣诞节
圣诞节渐人中国社会——《北华捷报》所见
圣诞老人、灶家老爷:“来者”与“去者”
第二章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
外国冬至
耶诞庆贺渐人华人社会
教会机构的世俗化努力
圣诞节的社会化
第三章 圣诞节的商业化和狂欢化
圣诞节广告和圣诞老人的商业化
圣诞大菜和火鸡
圣诞舞会
圣诞节的欢乐化和狂欢化
物质庆祝形式包裹了圣诞节
第四章 非基督教运动与圣诞节
从非宗教到非基督教
“非基督教周
围绕圣诞节的非基督教运动
“本位文化”与“洋节”之争
第五章 孔子的“圣诞节”
丁祭和诞祭
西学西教对孔诞庆贺的影响
丁祭还是诞庆
孔子诞辰成为“国家纪念日”
孔子诞辰纪念日——一个被发明的传统
第六章 圣诞节在当代中国的流行
圣诞节的重现和趋热
圣诞元素与圣诞节的商业化
“外国年”和“中国年”
“圣诞盲”们的圣诞节
第七章 重构的社会化节日
“海派圣诞”
重构的社会化节日
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