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神祭习俗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为内容的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以隆安县为中心,波及左右江三角洲地带。稻神祭是壮族各种节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年四季都在进行。本书从稻神祭溯源到民间的传承习俗等方面讲述稻神祭的四季歌。
稻神祭是壮族各种节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年四季都在进行,至今仍活跃在壮民的生产生活中,也是广西具有较大影响的民族民间文化现象,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
它虽然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而不衰竭,但受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传承者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因此,有必要加以保护和传承。
《民俗书系》是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一项浩大工程《华夏文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十个系列:生产贸易民俗系列,衣食住行民俗系列,社会家庭民俗系列,人生仪礼民俗系列,生态、科技民俗系列,信仰民俗系列,岁时节令民俗系列,语言文学民俗系列,民间游乐民俗系列和民间艺术系列,涉及民俗文化的所有方面。这是一套具有相当规模的民俗类丛书。第一期约300本,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本左右。以后还有第二期、第三期。从数量上看,这套书在民俗文化呈现的广度方面是前所未有的。
有规模,成体系,才能产生深刻而广泛的社会效应。就民俗文化而言,一两本书,做得再精致,影响也是有限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全面、系统而又细致地展现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中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以往有关民俗文化的呈现多是局部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民俗书系》是对中华各民族民俗文化全方位的展示,超越了已出版的任何一套民俗丛书。这有助于对中华各民族民俗文化进行整体观照,多向度地把握、理解和享用中华各民族民俗文化。
十个系列仅仅定了《民俗书系》选题的范围和领域,而每本书的选题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具体和细微。选题越具体越好,越细微越好。以往民俗文化方面的书,选题都比较大,侧重在“面”上,而《民俗书系》的选题,侧重在“点”上。譬如中国民居方面的选题,以往即为中国民居,如陕北窑洞、蒙古包、客家民居、北京四合院等。我们这套书要求选题更为具体,诸如门、床、窗、影壁、屋脊、砖雕、上梁仪式、天井等等。选题越具体、越集中,越能写得深入,越能说得透彻,从不同方面把这一指向范围细微的“事象”的表现形式、过程、内涵阐述清楚。一个选题,仅涉及一个方面的话题或事物,全书就围绕一个具体的民俗“事象”集中笔墨展开阐述。
二是强调地域性。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选题不避偏,即便是不为外界所知的民俗文化“事象”,也可以作为选题。这样的选题纳入整套书系之中,其所描述的对象就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通过这套文库的出版,将这一原本影响不大的民俗文化“事象”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此处的地域是具体的,不是覆盖整个省,甚至大片地区和流域,而是局限于某一市县、某一城镇、某一村落。写一个具体地方的某一具体的民俗“事象”,民俗“事象”所流传的范围是明确的。当然,也有的以一个地方的某一民俗“事象”为书写中心,适当涉及其他地方相同的民俗“事象”,包括引用其起源、历史发展脉络和内涵分析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采用了以点带面的叙述范式。也有的通过图片的方式,连接其他地方同一民俗文化“事象”,做一些适当比较。
在这两点要求的基础上,这套书系的选题是开放性的,面向中华各民族的广袤大地和民俗文化的汪洋大海。
《民俗书系》中的每本书字数在6万~7万,配有多幅图。根据选题本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写作角度和呈现方式,甚至有的以图为主,文字只是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也有的以一个故事或传说为引导,再进入民俗“事象”本身,展开层层阐述。
《稻神的四季歌》作者之一雷英章,是“中国那文化之乡”的隆安县文体局副局长。 雷英章积极推动县文化活动和文明建设,正如这句话所述:“在隆安,村史室建设并非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合唱’。”
引言
一 传承
1 起源
2 传承
3 亚洲地区稻神崇拜现象
二 春之歌
1 春节
2 “三月三”(三月四)歌圩
三 夏之歌
1 那桐镇“四月八”农具节
2 丁当镇文体节
3 城厢镇“五一三”稻神祭庆典活动
4 稻谷节
5 芒那节
四 秋之歌
1 鬼节和娅王节
2 尝新节
五 冬之歌
仓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