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汇编(秦汉至五代卷1)/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史料篇)
定 价:64 元
丛书名: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书系
- 作者: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周永卫 等 编
- 出版时间:2017/12/1
- ISBN:9787545458039
- 出 版 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96.5
- 页码:338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1955年,季羡林先生在《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蚕丝输入印度有“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五条道路,并论证自西汉时中国蚕丝即从南海道的雷州半岛发船输入印度,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朝代而不衰。③1963年,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夫人(Llice Roulnois)出版专著《丝绸之路》,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广州湾的南海岸出发,绕过印度支那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再逆流而上,直至恒河河口……商品一直运输到西海岸的海港、波斯和阿拉伯地区,后来也运销于欧洲”④。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出版专论“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1974年,著名学者饶宗颐发表长篇论文《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其中《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一节指出“海道的丝路是以广州为转口中心。近可至交州,远则及印度。南路的合浦,亦是一重要据点……广州自来为众舶所凑”①。
改革开放之后,有关陆、海丝绸之路的研究出现热潮,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85年北京大学陈炎教授出版《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两本专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达广州考察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并在广州举行“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座谈会,出版《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和《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同年,陈高华、吴泰等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1998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2003年,黄启臣教授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近年来,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更加蓬勃发展。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早发祥地,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尤其值得重视。广东背南岭,面南海,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自古成为海外珍宝汇聚、四方民众杂错之地。近代以来,广东又是海外华侨华人“下南洋”的出发地,成为我国的侨乡。五岭以南、南海以北的这块神奇的“岭海”土地,“开风气之先”,至今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核心地。因此,加强历史时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发掘、弘扬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不仅是有助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将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一定的助益。
“丝绸之路”也称“瓷器之路”“香药之路”。最早正式提出“丝绸之路”(SilkRoute)这一学术名称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33-1925),在其1877年出版的《中国旅行日记》第一卷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Seidentrassen)。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在其《西突厥史料》中言:“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提出陆、海“丝绸之路”。①1936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编著《丝绸之路》一书出版,除陆上丝绸之路外,他指出“在楼兰废弃之前,大部分丝绸贸易已开始从海路运往印度、阿拉伯、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城镇”②。此后致力于“丝绸之路”研究的学者和著述不断增多。
1955年,季羡林先生在《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蚕丝输入印度有“南海道、西域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五条道路,并论证自西汉时中国蚕丝即从南海道的雷州半岛发船输入印度,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等朝代而不衰。③1963年,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夫人(LliceRoulnois)出版专著《丝绸之路》,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广州湾的南海岸出发,绕过印度支那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再逆流而上,直至恒河河口……商品一直运输到西海岸的海港、波斯和阿拉伯地区,后来也运销于欧洲”④。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出版专论“海上丝绸之路”的专著《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1974年,著名学者饶宗颐发表长篇论文《蜀布与Cinapatta-论早期中、印、缅之交通》,其中《海道之丝路与昆仑舶》一节指出“海道的丝路是以广州为转口中心。近可至交州,远则及印度。南路的合浦,亦是一重要据点……广州自来为众舶所凑”①。
改革开放之后,有关陆、海丝绸之路的研究出现热潮,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85年北京大学陈炎教授出版《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两本专著。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到达广州考察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并在广州举行“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座谈会,出版《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集和《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同年,陈高华、吴泰等编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1998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2003年,黄启臣教授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近年来,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更加蓬勃发展。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发祥地,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尤其值得重视。广东背南岭,面南海,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自古成为海外珍宝汇聚、四方民众杂错之地。近代以来,广东又是海外华侨华人“下南洋”的出发地,成为我国最大的侨乡。五岭以南、南海以北的这块神奇的“岭海”土地,“开风气之先”,至今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核心地。因此,加强历史时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发掘、弘扬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敢为天下先”的探索精神,不仅是有助于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将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一定的助益。
秦汉时期
第一章 政治关系
第二章 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第三章 港口航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章 政治关系
第二章 商贸往来
第三章 文化交流
第四章 港口航线
第五章 船舶制造和航海技术
隋唐五代时期
第一章 政治关系
第二章 商贸往来
第三章 文化交流
第四章 港口航线
第五章 造船与航海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