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军工岁月:山东民丰机械厂(9381)实录》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3&ZD 097)“小三线建设研究”成果之一——山东民丰机械厂(原9381厂)员工撰写的回忆文章,《三线军工岁月:山东民丰机械厂(9381)实录》分创业篇、辉煌篇、奋进篇、生活篇和抒怀篇等五个部分,全方位地阐述和展现了山东民丰机械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
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崭新时代,在山东三线军工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山东民丰机械厂旧址被命名为“中国军工文化园”的重要时刻,欣闻《三线军工岁月》一书出版发行,作为三线军工战线的老兵,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并借此表示由衷的祝贺!
山东省是东部沿海经济大省,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东军工在近代民族复兴的逐梦风雨中萌生,在战争年代抗敌御侮的烽火里成长,在新中国国防建设进程中发展壮大,是一支听党指挥、奋勇前进的队伍。山东军工文化植根于齐鲁历史文化深厚沃土,赓续人民军工红色基因,彰显山东军工文化独特底蕴,体现着山东军工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与担当。20世纪60年代,出于备战和“要准备打仗,打大仗”,“三线建设要搞好”的战略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坚持“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以能承担区自卫战的要求,在沂蒙山腹地规划建设了十余家能承担轻、中型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业,形成了山东小三线地方军工体系,其中包括1965年8月选址在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的山东民丰机械厂。民丰厂的生产任务主要是承担12.7毫米和14.5毫米两种高射机枪弹。本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原则,从山东青岛、淄博、济南和重庆451厂、东北321厂等地调入了大批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民丰人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敢打硬仗的精神,于1966年创造了“当年设计,当年建设,当年试制,当年出产品”的四个当年的辉煌业绩。在1966年以后的生产中,民丰厂每年都超额完成计划,成为当时山东小三线企业中创利润最高,全国同行业产品成本最低、科技创新最好的企业,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的武器装备作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被第五机械工业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成为山东地方军工的一面旗帜。
80年代,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家撤销地方军工建制,停止了地方军工企业的军品生产,山东地方军工全部下放到地方,民丰厂转属临沂地区,从此走上了民品的创业与生产。1992年,临沂地区对民丰机械厂实施搬迁出山,直到2001年所有职工才全部搬到临沂。
面对民丰机械厂调整出山留下的厂房,有着光荣拥军传统的沂蒙人民深切地感到:只有对小三线军工企业遗址加以保护和利用,才能使激情岁月孕育的军工精神发扬光大。2012年,蒙阴县东蒙集团结合岱崮地貌旅游开发,依托民丰厂旧址,投资数亿元,打造三线军工文化园,并于2016年11月28日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军工文化园”。如今的山东民丰机械厂旧址,已经成为三线军工人及其后来者缅怀历史、寻根筑梦的精神家园和旅游胜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作为历史,小三线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作为财富,小三线军工人留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这样一种光照千秋的军工精神,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会永远激励人们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奋斗不止。山东民丰人,特别是建厂初期进厂的老职工,有的是抗战时期身经百战的老八路,有的是革命战争时期的老军工,有的是在各个城市重点企业的大工匠,他们放弃了城市中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举家来到沂蒙山区。为了国家,为了国防,他们真是尽了力、拼了命,“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当工厂实施“军转民”而困难重重、有时甚至发不出工资时,他们也曾失落过;当他们满怀希望走出深山,谁知企业仍无转机,甚至破产走人的现实,确实也让他们迷茫过。但三线军工人仍然无怨无悔,坚持少给政府添麻烦,这是何等令人赞叹的境界和胸怀呀!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挖掘整理三线军工精神,加强军工文化建设正逢其时、恰逢其势。希望新一代军工人以弘扬老一代军工精神为起点,大力推进军工文化建设,让山东三线军工精神永放光芒!
《三线军工岁月》出版之际,他们的发起人、组织者张志强和姜竹青邀请我们两位老人作序,我们俩在小三线企业待过多年,后来又在省军工主管部门做过多年领导工作,对民丰厂的情况非常熟悉。同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同在一条战线战斗过,感同身受,盛情难却,亲情使然,所以写了上面那些话,是为序。
张志强,原山东民丰机械厂职工,1968年3月入厂,在三车间工作。1982年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学习,1985年在厂教育科工作,1991年参与民丰厂搬迁工作,1992年任山东轻安公司经营经理,2005任临沂市建筑技校书记,2007年退休,同年组建天泰集团第八工程公司至今。
大事记
创业篇
创业者
张燃同志二三事
我的父亲
建厂回顾
忆建厂二三事
南方实习记事
脸盆
搞好小三线建设是唯一的念头
记民丰赴厂实习队
半个世纪后的民丰
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民丰人
忆张岱云科长
在民丰的那些往事
工农之间
军工卫士
不能忘却的记忆
写在建厂50周年之际
难忘的岁月
忆青春
民丰的春运
打山洞
一副毛线手套
重庆实习
难忘民丰军工情
崮乡拾忆
我在民丰的那些日子
军工三线的春运
修路
沂蒙山深处的“小三线”
辉煌篇
大会战
大会战之三天三夜
我的爸爸在民丰
獐子崮下新愚公
群星耀民丰——李在业
群星耀民丰——徐增节
群星耀民丰——魏希莲
群星耀民丰——杨国华
群星耀民丰——王启成
群星耀民丰——张献春
群星耀民丰——王弘山
群星耀民丰——王永蕙
民丰工匠
我的师傅
山沟里的广播电视大学
在路上
军工建设献青春
青春在崮乡绽放
记搬迁弹壳生产线
石臼港的沂蒙铁军
难忘的军品押运
春节假期的探亲之路
山沟里的电视差转台
师傅
我在安装公司的日子
支援新华厂大会战
汽车队二三事
奋进篇
尘封的记忆
民丰四合院
鲁梅民丰情
小板凳
致青春——在民丰的激情岁月
记忆珍藏在心灵
驾驶途中二三事
记杨国华二三事
我的民丰记忆
我的爸爸
难忘的民兵训练
民丰档案
奔向新生活
时光的追忆
穿越时空的对话。
1972年参观“全国美展”纪实
宣传工作往事
民丰上空的枪声
一双球鞋
高鸿友和他的儿女们
当招待员
摔跤
“绝密计划”
故地逢老友,能不“将进酒
雷雨夜的枪声
我心中的梦之队
师生趣事
淡写时光
生活篇
那山·那人·那些年
崮乡幸福时光
山水情故乡爱
笊篱坪四季印象
崮乡的夏天
冬青树
光明桥
长征组歌
民丰食堂记忆
看电影
笛声
演出
全总歌舞团来了
篮球和包子
房东大哥
柿子树
崮乡情深
一顿饭
诗意的过去
一桶猪油
一日两餐
没有手表的岁月
过年
故乡柿子树
抒怀篇
庆祝民丰五十华诞
民丰建厂五十周年抒怀
民丰情长
我的民丰,我的崮乡
心梦
堪回首
梦回民丰
故友相聚
沁园春·民丰
民丰军工赞
多彩的记忆
仲秋忆民丰
民丰吟
民丰小院
情深蒙乡
贺民丰工友亲情聚会
天佑民丰
临江仙·观重聚崮乡照有感
岱崮我心中的梦想
军工情深沂蒙永怀
民丰——我们的精神家园
涅槃篇
犁翻沃土开新历三线遗址又一春
从中国军工文化园落地说起
岱崮地貌军工情三线遗产获重生
心愿在这儿显现梦想在这儿放飞
厉害了,山东三线军工人“崭新的家”
秘书长印象
民丰情不断东蒙再续缘
后记:共铸辉煌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