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意图超出传统研究范式,努力把红色戏剧还原到活生生的苏维埃革命场景中去,采用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戏剧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红色戏剧的存在方式、主体构成、生产路径、艺术形态、艺术精神及文化内涵。作者强调,乡村革命历史空间里的红色戏剧不是单纯的戏剧艺术“作品”,而是独特的革命生活形式。革命激活了戏剧的本体精神,把戏剧还原为群体生活形式,纳入到革命的组织化程序当中,成为一种仪式化生活方式。革命推动戏剧与生活合一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戏剧运动不只是意识形态层面的“革命戏剧”运动,而是艺术精神层面的“戏剧革命”运动。论著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中国话剧研究之短板,为构建更加完整的话剧史创造了条件。同时深入揭示了中国话剧传统的农村来源和革命基因,展现了它的力量、局限和全部复杂性,为破解当代戏剧发展的诸多难题,推动中国戏剧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是一部追溯既往、映照当下、警示未来的书。作者在广泛搜求资料的基础之上,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全景图画。其独特的生存环境、革命陛质、构成要素、组织方式、运作机制、演出形式、空间形态、社会影响、艺术价值、历史意义和滞后影响,等等,在书中都有详细论说,令人耳目一新。
中央苏区红色戏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一个极其模糊的存在,或非常遥远的事情。的确,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它当年的模样。况且,它又发生在偏僻的中央苏区,远离中心城市,远离主流戏剧,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运作机制与艺术风貌。它是生活化、普泛化的群众艺术活动,艺术形态非常原始、粗糙,虽然具有强大的社会感召力,但并未留下什么传世之作或保留剧目。它随着苏维埃运动轰轰烈烈的兴起,也跟着苏维埃运动的落潮而消沉。中央苏区过去不曾是,现在仍然不是中国主流戏剧或现代戏剧活跃的地区。
但是,从红色戏剧出现至今,八十年来,它又薪火相传,始终不曾泯灭。直到今天,仍然存活在中国戏剧的体制机制、价值观念和艺术风格中。我们总能在当代中国的各种戏剧审查、剧团管理、汇演评奖、理论批评等方面,切实感受到它无所不在,影响广被。
刘文辉,江西黎川人,文学博士,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戏剧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文艺争鸣》《民族艺术》《戏剧艺术》《戏剧》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田汉戏剧奖理论批评二等奖、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数种。
绪论 重审中国现代戏剧的“苏区经验”:问题、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革命“下乡”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第一节 革命“现实”的表达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第二节 无产阶级戏剧革命;中动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第三节 戏剧传统的“发明”与戏剧“意义”的发现
小结
第二章 化入革命:戏剧在革命乡村的兴起及其存在方式的变革
第一节 演剧参与了苏区军民集体生活的重建
第二节 聚戏狂欢是革命节日庆典的主要形式
第三节 演剧是革命仪式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四节 舞台聚焦于革命“现实”的预演或展示
小结
第三章 走进广场:红色戏剧的“空间”生产与“环境”制造
第一节 革命的空间想象:剧场与广场的合一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第三节 新的演剧空间的建构与发现
第四节 “在场”空间的创造与生成
小结
第四章 返归仪式:“话剧”形态的解构与重构
第一节 重构话剧形态:革命现实与文化想象
第二节 人物与角色:类型化与符号化
第三节 情节与场面:模式化与线性化
第四节 “戏中仪”的广泛植入
第五节 戏剧对话的“独白化”与“外向化”
第六节 舞台的假定性与表演的仪式化
小结
第五章 融于生活:泛戏剧形态的衍生与再造
第一节 化装讲(表)演:革命的“行为表演”美学
第二节 活报剧在苏区:历史与形态
第三节 泛歌舞剧的生成:广场歌舞仪式的延伸
第四节 旧瓶新酒:民间泛戏剧形态的改造与重构
小结
第六章 狂欢与规训:红色戏剧精神的“一体两面”
第一节 狂欢:红色戏剧最直观的精神面相
第二节 规训:“狂欢”精神的反面镜像
小结
余论红色戏剧的发生与戏剧现代性的重构
第一节 从“前苏区”到“苏区”:戏剧现代性的“突进”与“异构”
第二节 从“苏区”到“后苏区”:反现代的现代性的生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央苏区主要演剧活动年表
附录二 中央苏区重要戏剧团体基本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