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经典共学(三年级下册)》分为“认知篇”“诵读篇”和“践行篇”三个部分。“认知篇”的目的是把孩子当下所能理解的内容的注释提供给父母和孩子,特别是提供给父母,以便能够对孩子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还为父母和孩子准备了有趣的拓展练习内容,以强化认知;“诵读篇”则是为亲子诵读而准备的全注音文本,依照孩子从小到大、接受由易渐难的方式安排;“践行篇”主要是让父母和老师能够了解孩子身心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该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古诗文经典共学(三年级下册)》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希望能够成为儿童学习国学经典的入门读物。
有人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也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高考”未免狭隘,“得天下”又未免夸张。依《大学》的人生修养八次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考(格物)”不过是在最底端,而“得天下”则是在最顶端,两种说法相隔了十万八千里。因此,如果说“得语文者得人生”可能更恰当一些。语文能让一个人的境界足够高,能让一个人的见地足够接近真理。这样的人生,无论有没有在现实中得天下,他的内心其实已经“得天下”了。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扇窗,让阳光能够照进生命。语文给予了孩子们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而传承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古诗文经典,更是其中最重要的营养要素。
我们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除了父母的影响,还需要从人类文化结晶中汲取信息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具有极大信息能量的人类文化结晶。如果孩子们只把语文当作课业学习科目,只注重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对更广泛的文化营养的吸收内化,其身心成长特别是人格成长可能就不够充分,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番话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新时代”,要建立中国人“文化自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这套古诗文经典读物汲取了其中备受国人推崇的诗、文、曲、赋,以及儒释道经典,甚至还有中医经典,旨在让一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的接触,为将来理解和运用中国国学精粹并使之发扬光大,埋下一颗稚嫩的种子。希望这颗种子能够在阳光雨露的作用下,适时发芽生长,长成一棵心灵的参天大树。
共学共修以及由此带来的共同成长,是父母和老师陪伴孩子过程中最重要的课程。这套读物以诵读为主,倘若父母和老师每天能与孩子一起诵读,其收获必是仅仅要求孩子诵读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在校主要是“学”,在家则需要更多的“修”。亲子诵读经典重在行为规范,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诵读过程中的恭敬心、悦纳心、欢喜心、鉴赏心等都是对个人内在修养很好的滋养。我们和孩子的行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修正,而儒家所说的“修身”,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正我们言行举止的过程。
将国学诵读与家庭教育相融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促进父母和孩子内在成长的最好方法。许多家庭都通过国学诵读,改变了家长的错误观念,也增长了孩子们的自信感与独立性。本套读物在每一册的最后,都有一篇关于国学如何能指导家庭教育的文章,文字不多,目的是为父母和老师抛砖引玉,引导大家去深入认识和挖掘传统国学在育人理念与方法中的瑰丽宝藏。
这套读物的每一册都分为“认知篇”“诵读篇”和“践行篇”三个部分。“认知篇”的目的是把孩子当下所能理解的内容的注释提供给父母和孩子,特别是提供给父母,以便能够对孩子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还为父母和孩子准备了有趣的拓展练习内容,以强化认知;“诵读篇”则是为亲子诵读而准备的全注音文本,依照孩子从小到大、接受由易渐难的方式安排;“践行篇”主要是让父母和老师能够了解孩子身心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该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套读物在内容的选择上力求与儿童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希望能够成为儿童学习国学经典的入门读物。在编写过程中,这套读物还得到了各界专家学者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诸位读者予以指教。
认知篇
1 绝句
2 惠崇春江晚景
3 三衢道中
4 元日
5 清明
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 忆江南
8 滁州西涧
9 大林寺桃花
10 鸟
诵读篇
论语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践行篇
1 年龄段特征
2 在校共学
3 在家共学
4 延伸阅读
[附]小学阶段诵读内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