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作者在日本千叶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学习的人因工程学的知识与工具,以及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参加国内外重大课题积累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地铁导视系统的设计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工作。内容包含地铁导视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老年人生理因素与地铁寻路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老年人心理因素与寻路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跨文化语境下地铁导视系统认知差异的实证分析以及科技因素与寻路能力关系的探讨。本书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7YJC760048),书中所开发的设计程序与方法,以及获得的设计知识与结论可供设计学、工程心理学、建筑学的专业人士参考。
该书作者作为高校工业设计的研究者,并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号17YJC760048)资助下,对北京地铁导视系统展开了调查与实证研究、实验数据分析研究工作,提出了有特色的设计方法与工具,这些设计的思想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社会的硬件环境和设施,从而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该书值得从事工业设计、交互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相关人员借鉴和参考。
老龄化背景下,地铁设施通用化设计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随着北京地铁枢纽系统呈复杂化、国际化发展态势,异地访京老年人、外国老年人对导视系统的功能诉求会进一步增加。然而,由于当前导视系统在设计上存在种种缺陷,使得老年人群在潜意识中被视为“衡量衰老和排外的参照物”。因此,构筑可包容老年人、外国人和正常人群融合一体的通用化地铁导视系统,已成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本书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结合笔者在日本千叶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学到的人因工程学的知识与工具,以及博士期间参加国内外课题积累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地铁导视系统展开了调查与实证研究、实验数据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命题乘车测试、统计分析与理论研究,将老年人的认知过程分解为:信息感知系统、加工系统、执行系统、维持系统四个层递,并指出生理、心理机能衰退与跨文化差异等因素,影响着四个系统的运转;而后在四个系统中分别引入:问题领域界定、设计类比与文献检索研究,进而确立了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通过评价与实验的交织而行,构建了设计原则与方法。本书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在信息感知系统的研究中,针对患有白内障、黄斑病变、视野变窄等眼疾的老年人,通过应用亮度计、色差计量化了现有导视环境的亮度和色彩,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与佩戴白内障体验眼镜进行的认知走查研究,建立了导视环境各要素的编码系统,从而避免老年乘客因生理机能下降而察觉到自身“衰老”所产生的挫败感,为触发加工系统的运转提供了认知接口。其次,在加工系统的研究中,通过导视系统扫描检出率的实验,建立了增强心理图式的输入、存储、引导的解码系统,以帮助老年乘客理解设计者的编码意图,从而避免导视信息超越其认知范围而引起的消极心理,为执行系统的运转提供了有效条件。再次,在执行系统的研究中,针对跨文化差异,归纳总结出访京老年人与本地老年人在寻路中的行为差异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后,开展了跨文化语境下的眼动实验,确立了中西方样本的认知倾向差异,验证了冗余增益原则的有效性,进而构建了地铁导视系统中提高“跨文化适应性”的知识框架,帮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乘客延续个人文化属性,实现跨文化角色的平稳转变。最后,通过构建预测未来趋势的研究模型,探讨了未来“个人专属导视系统”的设计思路,以维持上述三个系统的运转,使导视系统直接产生与作用于老年人感官相对应的知觉经验。
本书理论分析、实证研究与设计方法构建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未备先老”的北京地铁导视系统现状具有现实指导和推广价值。
著者
2017121
刘键男,北京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系,清华大学博士,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服务设计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用户体验研究所所长。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地铁导视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第3章老年人生理因素与地铁寻路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第4章老年人心理因素与寻路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第5章跨文化语境下地铁导视系统认知差异的实证分析,第6章科技因素与寻路能力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