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中华民国以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主要围绕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发展的背景和社会基础、慈善组织的主要特征、慈善救助的主要形式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加以研究分析,阐述了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慈善机制的确立和运行、慈善规模的变化、慈善观念的进步等过程,从而说明民国时期上海的慈善事业已经走向了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体现在人们对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不同认识上。当今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同时,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产生了对社会的冲击,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贫富的差异,导致了一部分人因各种原因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成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通俗来讲,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自古以来,社会的一个基本准则就是以人道和人性为基点,古今中外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与支持也是一致的。由于弱势群体的存在,社会上的慈善组织和救助机构也就应运而生。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慈善事业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价值观。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也走在了前列。本书着重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的发展情况。
李国林,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2005年、2013年先后赴澳大利亚和美国访学。主要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等领域的研究,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发表各类专业论文多篇。
前言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本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 慈善事业的历史回溯
2.1 传统中国社会的慈善事业
2.2 近代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转型与进化
2.3 小结
3 民国时期上海慈善事业的兴衰及其原因透视
3.1 城市化与上海慈善组织社会结构变迁
3.2 政治变迁、经济转型与上海慈善组织发展的环境因素
3.3 小结
4 上海慈善组织的特征分析:转型时期的多元复合
4.1 上海慈善组织的性质特征
4.2 上海慈善组织血缘、地缘和业缘特征
4.3 上海慈善组织经济属性特征
4.4 小结
5 上海慈善组织的结构、运行机制和成员构成研究
5.1 上海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
5.2 上海慈善组织的运行机制
5.3 主要施善者群体分析
5.4 小结
6 上海慈善组织的主要事业、社会功能及其效果分析
6.1 上海慈善组织的主要活动
6.2 上海慈善组织社会功能分析
6.3 小结
7 启示
7.1 有效发挥中间组织的社会功能作用
7.2 必须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