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等特性。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网络,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界定协同创新网络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构成要素及网络结构特征,
全面、深入的分析协同创新网络内部节点及外部环境之间的联接机制
通过收集我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相关数据,构造耗散结构模型,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网络节点协同度及网络协同绩效进行实证研究,验证高校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全面、深入的分析协同创新网络内部节点及外部环境之间的联接机制,系统地研究协同创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根据实证结论,分析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及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网络,提升网络协同创新绩效的相关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聪:女,1969年生,山西永济人,硕士,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管理、财务管理等。
第1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应用价值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人口迁移理论
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创新集群理论
2.4 协同创新理论
2.5 社会网络理论
2.6 小结
第3章人才聚集效应特征分析
3.1 人才聚集的内涵及特征
3.2 人才聚集效应及其特征分析
3.3 人才聚集效应的主成分分析
3.4 人才聚集效应特征评论
3.5 小结及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4章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连接机理分析
4.1 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分析
4.2 人才聚集与协同创新网络作用机理分析
4.3 小结及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5章基于人才聚集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分析
5.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分析
5.2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数理分析
5.3 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协同创新网络模型构建
5.4 小结及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6章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实证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6.1 网络行动者选择
6.2 数据分析与处理
6.3 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6.4 分类视角下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及分析
6.5 小结及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7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高校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7.1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高校协同创新网络构建
7.2 山西高校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结构测度
7.3 小结及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8章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社会资本对人才聚集的影响分析
附录2 科技环境与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作用机理研究
附录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面板Tobit两阶段法
附录4 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