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茎类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分上下两篇,上篇阐述了中药材生产的技术要求、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的基本技术、中药材的繁殖与良种繁育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下篇各论按直根类、须根类、根状茎类和非根茎类中药材分类,系统介绍了66种药用植物的植物形态、生物学特性、田间管理、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方法。
《根茎类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中药材种植者、中草药业余爱好者、药场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近年来,随着全世界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中药在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中的独特疗效正在为世界所瞩目。海外市场的旺盛需求以及中药材价格的不断飙升在我国的中医药产业战略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力。我国中药材产地市场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农业作为中药产业的基础,是中药现代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中药材品质受品种、产地、土质、光照、水肥、气候、采收时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药材的品种和质量是中药质量保证的前提。因此,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的同时,必须通过实时更新的栽培管理、采收、储藏技术的有力支持,从源头上确保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均一,提高药材种植的经济收入。为此,我们特意组织编写了此书。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着重介绍了中药材生产的技术要求、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的基本技术、中药材的繁殖与良种繁育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下篇为各论,按直根类、须根类、根状茎类和非根茎类中药材分类,系统介绍了48种药用植物的植物形态、生物学特性、田间管理、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技术可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淡化纯理论、强化实用技术以满足中药材生产者的实际需要,既可以为读者提供根茎类中药材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对不同药用植物的生产栽培技术进行指导。本书可以作为广大药农的中药种植管理、采收、储藏依据,适合广大药农、种药专业户、中草药业余爱好者、药场技术人员、中药采收工作者、科研人员和医药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本书对重点知识环节设有知识链接、温馨小提示、专家提醒等醒目小版块,成为本书的亮点之一。
本书由谷文明、崔培雪老师统稿,同时,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此,对诸位文献作者及案例实践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张明柱,男,河北北方学院副院长,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草药长裂苦苣菜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探索优化与鉴定课题组主要成员。沈凤英,女,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园艺系教师,博士。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草药长裂苦苣菜有效成分提取方法探索优化与鉴定课题组主要成员。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药材生产的技术要求
第一节 中药材GAP的概念和实施要求
第二节 中药材规范化栽培(GAP)对质量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 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第一节 中药材的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第二节 中药材的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
第三节 中药材的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
第三章 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的基本技术
第一节 选地与整地
第二节 播种与育苗移栽
第三节 田间管理
第四节 灌溉与排水
第五节 中药材立体种植与种植模式
第四章 中药材的良种繁育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直根中药材
第一节 人参
第二节 白芍
第三节 三七
第四节 白芷
第五节 云木香
第六节 板蓝根
第七节 牡丹
第八节 北沙参
第九节 党参
第十节 牛膝
第十一节 桔梗
第十二节 丹参
第十三节 黄芪
第十四节 柴胡
第十五节 甘草
第二章 须根类中药材
第一节 麦冬
第二节 天门冬
第三节 山药
第四节 附子
第五节 郁金
第六节 太子参
第七节 玄参
第八节 紫菀
第九节 细辛
第十节 条叶龙胆
第三章 根状茎类中药材
第一节 黄连
第二节 川芎
第三节 知母
第四节 大黄
第五节 白术
第六节 玉竹
第七节 地黄
第八节 姜
第九节 黄精
第十节 姜黄
第十一节 千年健
第十二节 射干
第十三节 藁本
第十四节 羌活
第四章 非根茎类中药材
第一节 百合
第二节 泽泻
第三节 半夏
第四节 川贝母
第五节 延胡索
第六节 三棱
第七节 天麻
第八节 浙贝母
第九节 白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