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迎来了必须要设计造型新颖的大型建筑的新时代。大型建筑应该如何与场所连接,这是建筑行业大的课题。建筑体量很大,会给人一种漂浮在环境中的感觉。无论如何,都会让人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异物出现了。究竟该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呢?我想向年轻人传授这种方法,这就是隈研吾撰写《场所原论II 》的初衷。隈研吾一边探索自身拼尽全力解决大问题的方法途径,一边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报告的形式写成此书。本书以建筑如何与场所相连为主题,将全书分为4个部分:粒子、孔、倾斜、时间。隈研吾不是在批判大型建筑,而是想坦率地告诉大家其中的艰辛,以及与多才多艺的合作伙伴共事是多么重要。建筑与场所相连的方法,有形态论,也有团体论。如果二者可以相辅相成,自然与人便可以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这是隈研吾自己解说自己建筑的一本书。篇幅结构和上一本《场所原论》一样,开篇是建筑论,中间到后半部分是作品解说。但是与上一本《场所原论》不同的是,这本书讲解了以日本新国立竞技场为代表的大规模建筑,并增加了大量的全球各地的作品。与其他著名建筑师的作品集不同的是,隈研吾树立了建筑师自身的建筑目标。看过以后你会发现:原来建筑家思考的东西有这么多!另外,针对各个建筑作品,既有实景照片,也有平面图、剖面图,还有与书名相呼应的市中心的建筑物地图。跟随者作者的解说,你会感觉到原来如此的知识方面的刺激。
离写完初的《场所原论》,已经五年了。
《场所原论》是从3.11的故事开始写的。2011年3月11日,在那之前的日本的一切,都被破坏了。我觉得不仅日本变成了残垣断壁,世界本身也被破坏了。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导致5 万人死亡,这让当时的人们觉得像世界末日一样。他们感到,所有的支持世界的原理和体系都被大地震和海啸破坏殆尽了。
在2011 年,我有完全相同的感受。我感到,支持着20 世纪工业化社会的所有原理和体系都变得无效且像崩溃了一样。本以为强大的混凝土构造物,在大自然面前,瞬间倒塌、支离破碎的样子,是象征近代或现代主义体系终结的风景。
之后,我们应该怎样挺过去呢?我们应该怎样从零开始呢?怀着这种危机意识,我一口气写下了《场所原论》主题是小。我从各种不同的场所带回来小块碎片(如木板或石头),表明要首先从这里开始的决心。我想从我们身边的小事物开始,重塑自我,重塑失去了基石的建筑这一存在。
然后,在日本和世界其他各地,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了。在地震引起核事故之后,海外的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不再降落在成田机场。很多人都认为,这样持续下去,没有游客来日本,日本不是完全被世界抛弃了吗?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奥委会宣布2020年的奥运会在日本举行后,来自国外的游客数量逐步攀升。
主张首先要借助小的事物,从小的事物开始的我,竟然被委托设计东京的奥运会主体育场,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不只是新国立竞技场要这样设计,这也意味着设计属于新时代的新面貌的大型建筑的时机到来了。
在那种情况下,我深感做大型建筑的不易。因为只要大,就会从环境中飘浮出来,不可避免地会给人一种出现了巨大异物的感觉。于是,我抱着我想把如何消除这种违和感(不舒服的感觉)的智慧传达给年轻人的想法,写下了这本《场所原论Ⅱ》。然而实际上,我丝毫没有想给年轻人上一课的心态。我自己在拼命地寻找大尺度问题的解决途径,同时也将其间的历程做成了报告,因此才有了这本像报告一样的书。
试着考虑一下,没有关于这个主题的书真是不可思议。如何联系大型建筑和场所是建筑重要的课题。而且,目前还没有研究这个课题的书。
为什么呢?因为有异物感的物体更加重要。建造像摩天大楼一样的高塔式建筑,使其耸立在城市中,对吸引目光和投资是很重要的。以前是用底层架空的方式(Pilotis)把建筑这个美丽的雕塑与大地割裂,将其呈现为特殊事物的时代。建筑类图书全是传授割裂技术的教科书。
本书的目的恰恰相反。它的主题不是关于如何割裂的,而是关于如何联系的。这是一本我想和大家共同挑战这项艰巨任务的书。我并没有打算教什么,也没有觉得这样做很伟大,因为我自己正处于挑战的苦恼中,我只想传达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完美地联系和融合也许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我认为不应该批判大的事物或辩论大小本身,而应该真实地传达过程的艰辛,并在许多同伴和同行之间分享技术。联系的方法是形态学,也是社区理论。
如果场所和建筑相互联系,相互呼应,那么自然和人凝聚在一起,社区就会发展起来。正因为大型建筑有这种力量和可能性,所以我正在挑战大型建筑。
只有在积累了这些努力之后,场所才会回到我们身边。
场所才会再次成为属于我们的东西。
隈研吾
2018年3月
隈 研吾 Kengo Kuma1954年 出生于日本横滨 1979年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院建筑专业研究生院 1985年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研究员 2001年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2009年 东京大学教授 现在: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东京大学教授 著书:《自然的建筑》《负建筑》《反造型》《新·社区论 东京》《场所原论》等主要作品和奖项: 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能传承馆(1997年,日本建筑学会奖),以那珂川町马头广重美术馆为首的木建筑获得芬兰自然精神国际木建筑奖,三得利美术馆根津美术馆(2010年,每日艺术奖)
序论 战争与割裂 /002
建筑的商品化与多米诺(Dom-ino)体系/003
底层架空形式(Pilotis)带来的与大地的割裂/004
为了联系而写的书籍/006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与建筑商品化的加速/007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城市的再发现/008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尺度的发现 /009
世界的主题公园化/010
超越伪恶趣味/011
《场所原论Ⅱ》的目标/012
粒子 从上看,从下看 /014
从下看的现象学 /015
从现象学到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的认知科学/015
作为粒子集合体的环境/016
光滑是敌人/017
谓之百叶的粒子/ 孔/017
孔 孔、塔、桥/019
球与迷宫的二项对立/019
洞穴与孔的对立/020
称为莫诺尔型(Monol)的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孔/021
称为巴西利卡(Basilica domus)的孔/022
店屋(Shophouse)与四合院/023
倾斜 垂直带来割裂/026
下降的屋顶,上升的屋顶/027
雨与倾斜/028
柯布西耶与倾斜/029
从倾斜到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029
小堀远州(Kobori Enshun)的倾斜/031
时间 场所与地灵/033
材料与时间/034
老化的材料/035
收录案例
粒子 Starbucks 太宰府天满宫参道店/038
丰岛Eco-museum Town/042
北京茶室/048
孔 贝桑松(Besançon)艺术文化中心/052
Aore 长冈/056
饭山市文化交流馆Natura/062
倾斜 帝京大学附属小学/068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074
九州艺文馆/078
FRAC 马赛(Marseille)/084
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音乐厅/088
TOYAMA Kirari/092
瑞士联邦工科大学洛桑分校Art Labo/098
波特兰(Portland)的日本庭园/104
新国立竞技场/110
时间 歌舞伎座/114
La kagu/120
Entrepot Macdonald/124
北京前门地区/128
图版、照片列表 /132
后记/134
译后记/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