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子子孙孙尊为根;忠义乃纲,世世代代须弘扬。用诚信积淳厚家风,示忠义养浩然国风!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世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应当做表里如一、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表率,做到家里家外一个样,用家风培养一言九鼎的风格。诚实守信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之中就形成光辉闪耀的职业道德,科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坚毅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商业活动中的货真价实,保质保量,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品质;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奉献爱心的师德;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军魂等等,无一不是履行诺言、忠于职守的崇高道德行为。《信:诚信积淳厚家风/家风家教系列》通过古代格言和诚实守信的故事,教育当代人应以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继承、发扬诚实守信的家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一直激励鞭策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承诺什么就兑现什么,答应什么就履行什么。
中华民族向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道德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寻踪觅迹,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纵贯华夏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就包括诚信的美德。
什么是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从词源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一词,出现得很早。比如春秋时期的《管子·枢言》中就有“先生贵减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后来《荀子·不苟》中也出现“诚信”的概念,“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
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的诚信,一直被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在中央电视台记者对人们进行家风调查时,“诚信”二字出现频率高,约占40%。
诚信是人类共同的德行要求,之所以产生这种要求,是因为人们需要对周围人的行为、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著诚去伪,礼之经也”。中华民族历来就崇尚诚信的品德,把诚信视为伦理道德的基础。诚信的特征是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必信,行必果”指的就是人们在交往中,说话要讲信用,不避利害,用果断的行动去兑现,要具有坚守信用的美德。
诚实守信贯彻到社会生活领域可以形成坚定的信念:为信守真理无私无畏,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谀奉承,敢说真话;任人举荐,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唯贤是举,唯能是用;用人之道,以诚相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等,无一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
诚实守信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就形成光辉闪耀的职业道德,科学研究中的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商业活动中的货真价实、保质保量、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品质,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奉献爱心的高尚师德,保家卫国、不怕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军魂,等等,无一不是履行诺言、忠于职守的崇高道德行为。
本书通过与诚实守信相关的名言和故事,教育当代人应以模范人物为傍样,继承、发扬诚实守信的家风。
第一章 诚信为本:诚信家风代代传
诚信是人道法则
诚信是道德之源
诚信是立国之根
诚信是为政之道
诚信是处世之本
诚信是做人之基
有诚信才有和谐
第二章 诚信立身:万事须以诚字立
万事须以诚字立
不懂不要强装懂
小信诚则大信立
认识自我勿浮夸
千金不移守信义
过而能改真君子
黄金也有无足色
做人要坦坦荡荡
进学不诚则学杂
实事求是才是真
第三章 以诚交友:人际交往信当先
人际交往信当先
恭则不悔宽得众
与人交以诚释心
众心成城协作胜
朋友同道有错改
严于律己宽待人
信人者,人亦信
对朋友不要食言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第四章 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才是真
言行一致才是真
行不及言可耻也
言而不行是欺也
动人以行莫虚语
直言不讳讲真话
表里如一显君子
彼说长,此说短
欺人亦是自欺
凡出言,信为先
第五章 以信得民: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取信于民定天下
心悦而诚服也
推心置腹,以诚相待
君臣之间要信任
政令信者国当强
选贤任信聚忠良
正人必先正己
第六章 商业之本:诚信才能生德业
诚信才能生德业
诚信无欺不二价
恪守信约不欺客
以诚信取才立业
以诚招客积信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多交友,少树敌
第七章 信守职责:遵守职责严于律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爱国是一种职责
勇于承担真男儿
人生要勇于负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铁肩敢于担道义
在其位须谋其政
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八章 忠义为魂:忠义家风传千古
忠诚是做人的根本
办事严肃,待人忠诚
大义凛然舍己身
重情重义真好汉
企业经营勿忘义
义是行为之根本
舍生取义不失节
大义内存能压邪
第九章 见利思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淡泊名利事业成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急功近利反误事
利无独据心警之
重义轻利真君子
不要被利益迷惑
义利相济,义然后取
利益应当取舍之
见素抱朴少私欲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