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 理 说 明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先世于明末迁居武进(今属江苏)孟河,五世业医,高祖云庵,常与镇江名医王九峰切磋学问。少习举业,弱冠有文名,后舍儒从医。以擅治杂证享名数十年,咸丰、同治(1851~1874)年间名噪江南,远近求诊、问学者踵至。其论戒偏戒杂,主张和治、缓治,以平淡之法而获神效。常师东垣温补脾胃、丹溪壮水养阴之法,且重视饮食疗法。费绳甫(1851~1913),名承祖。费伯雄之孙。承家学,精于临证,求诊者日以百计。中年迁居上海。其治虚证别有心得,重视调和胃气。又以李东垣补阳,朱丹溪补阴,谓医者当吸取两家之长而弃其短,宗其法而不泥其方。用药以切见症,切病原,切气候,切体质为四要,谓轻病用轻药,轻不离题;重病用重药,重不偾事。
《孟河费氏医案》为费伯雄及其孙费绳甫医案合辑。费伯雄医案计20门,列有时病、疟、中风、痿、诸痛、肝气肝风、不寐、虚损、调养、风湿痰、咳、肿胀、呕吐呃、大小腑、妇科、儿科、外科、瘀伤、眼耳、喉科等门,载时病、中风、诸痛及妇、儿、外、喉等各科疾病,案语简洁,议论精辟。费绳甫医案计38门,列有伤寒、感冒、春温、湿温、冬温、大头瘟、疟、痢、霍乱、痧胀、中风、痿、痹、诸痛、情志、不寐、遗精、虚劳、脱、痰饮、咳哮喘、肺痈、黄疸、肿胀、噎膈、呃逆、吐血、尿血、便血、痔、二便不利、淋浊、遗尿、虫、奇病、妇科、儿科、喉科等门,分述伤寒、感冒、春温、湿温、奇病诸证。病案详尽,理法方药层次分明。擅用养胃阴法,于虚损病证颇有效验,对近现代中医临床有较大影响。
本次点校有几点说明:
1.本书以1964年上海科技版《孟河费氏医案》为底本,其中《费绳甫先生医案》以上海中医药大学藏抄本为参校本。
2.各版本不同时,选择采用本校、他校、理校等校勘方法。原著中冷僻的难读字,采用拼音加直音的方法注音;疑难词句,加以注释。如遇有缺笔残字,径予改正,不再出注。
3.本书采用横排、简体、新式标点符号。原书竖排时,表示上文所用的右字,现均改为上字;表示下文所用的左字,均改为下字。底本中某些如全福花元参等中药名称依据现代中药名称改为旋覆花玄参,书中不再另行标注。
4.为保持原著风貌,对书中涉及国家禁用的动、植、矿物药,不作删改,仅供参考;对原书使用的旧制计量单位,亦不作改动,可参照书末附录新旧计量单位换算表。
点校者2008年6月
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书室名留云山馆。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费伯雄生长在世医家庭,家学渊源,先儒后医。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道光年间(1821~1851)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均取得显效。为此获赐匾额和联幅,称道其是活国手。至咸丰(1851~1861)时,费氏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孟河水乡小镇此时也以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费氏博学通儒,医术精湛,人称其以名士为名医,蔚然为医界重望。
费绳甫(1851~1914年)字承祖,禀承家学,和每有独到之处,治病能兼取东垣、丹溪二家之长,治虚劳主清润平稳,养胃阴则主气味甘淡,独树一帜,成为宗派,有近代一大宗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