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分为上、中、下三篇对中国话剧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上篇是以上海戏剧协社为重点来论述现代话剧的形成,中篇以桂林文化城为重点来论述现代话剧的传播,下篇是对当代戏剧生态进行跟踪研究的几篇论文。书稿了除了理论研究,对于中国现代话剧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话剧案例也进行了分析研究,书中内容注重“历史感”和戏剧理论深度,并以启蒙思想和现代性为理论视角,从戏剧文学、舞台艺术和剧团组织营运三个层面来论述中国话剧史。
黄世智,男,1966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199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到河南省信阳工业学校工作。2007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到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工作。曾任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话剧史和中国电影史。己在《文艺争鸣》《戏剧艺术》和《电影评介》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桂林文化城戏剧研究》(合著)。
绪论 现代话剧的形成、传播与常态
上篇
第一章 上海戏剧协社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呼唤
第二节 小剧场运动的实践者
第三节 在爱美剧运动中诞生
第四节 历史的汇集与选择
第二章 上海戏剧协社组织与管理的现代化
第一节 制度管理与决策民主化
第二节 艺术至上与集体主义
第三节 分工和效率
第四节 剧场管理的现代化
第三章 《剧本汇刊》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
第一节 《剧本汇刊》标志着改译戏剧成功
第二节 独幕剧与多幕剧
第三节 案头剧与场上剧
第四节 《剧本汇刊》表明话剧创作和演出开始面向市民社会
第四章 《少奶奶的扇子》:中国话剧写实舞台美术的第一个范本
第一节 箱式立体布景
第二节 生活化、艺术化的道具
第三节 真实化、性格化的化妆与服装
第四节 艺术化的灯光和效果
第五节 一台完整的现实主义舞台美术
第五章 表演艺术的真实化、生活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男女合演”:话剧表演艺术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节 “模仿演技”:表演艺术真实化与生活化的方法
第三节 演员形象的完整性: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形态的萌芽
第六章 导演制与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形成
第一节 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导演的出现
第二节 导演制的初步确立
第三节 戏剧协社及其导演制的戏剧史意义
第七章 上海戏剧协社与中国现代话剧形态的形成
第一节 剧本创作与改编
第二节 舞台艺术
第三节 剧团组织营运
第四节 现代话剧形态初步形成
第八章 上海戏剧协社解散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话剧技术层面的高原现象
第二节 爱美剧团组织管理的局限性
第三节 市民社会的分化组合
第四节 政治与艺术的张力
第九章 现代话剧客观写实戏剧形态的形成
第一节 现实主义戏剧思潮
第二节 客观写实的剧本和舞台艺术
第三节 客观写实戏剧形态的形成
中篇
第十章 现代戏剧在桂林传播的方式与特点
第一节 现代戏剧在桂林传播的方式
第二节 现代戏剧在桂林传播的特点
第十一章 现代戏剧在桂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
第一节 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第二节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第三节 改变了桂林人对戏剧的认识
第十二章 中国现代戏剧传统在桂林
第一节 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大众化传统
第二节 戏剧演出的团结战斗传统
第三节 戏剧运动贴近现实政治的传统
第十三章 桂林文化城现代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一节 戏剧美学精神民族化
第二节 现实主义戏剧艺术深化
第三节 旧戏改革和现代化
第十四章 桂林文化城与中国话剧现代化进程
第一节 戏剧家:战争环境下的现代知识分子
第二节 戏剧观念现代化
第三节 戏剧思想内容现代化
第四节 戏剧语言与人物形象
第五节 民族风格
第六节 演剧职业化探索
下篇
第十五章 实验戏剧与中国现代话剧传统
第一节 实验戏剧的出现
第二节 实验戏剧与中国话剧传统
第十六章 政治、商业与当代戏剧
第一节 政治因素对戏剧的干扰
第二节 商业因素对戏剧的腐蚀
第十七章 当代戏剧文学衰微的主要表现
第一节 题材单一、内容浅薄
第二节 缺乏对社会、人生和人性的批判精神
第三节 无创新能力,缺乏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先锋精神
第四节 文学在戏剧艺术诸要素中处于附庸地位
第十八章 校园戏剧:西法大剧社及其演出的两个剧目
第一节 孟京辉的《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
第二节 话剧《牡丹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