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常规武器/弹药终点毁伤理论与应用为主线,以战斗部作用原理与毁伤效应为主题,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归纳总结了相关的计算模型、试验数据以及工程应用方法等。全书共八章。第一章绪论,讨论了终点效应学的科学技术内涵;第二章目标易损性与毁伤机理,讨论了毁伤、目标易损性及其关联概念;第三章穿甲效应;第四章杀伤效应;第五章聚能效应;第六章爆炸效应。第七章非致命武器毁伤效应;第八章武器/弹药终点毁伤效能评估。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终点效应学的科学技术内涵 1
1.2 终点效应学的研究内容 2
1.3 终点效应学发展简史 3
1.3.1 20世纪以前 3
1.3.2 20世纪 5
1.3.3 21世纪以来 14
1.4 终点效应学研究方法 15
参考文献 16
第2章 目标易损性与毁伤机理 30
2.1 目标及其分类 30
2.2 毁伤基本概念 30
2.2.1 毁伤与毁伤因素 30
2.2.2 毁伤效应 31
2.2.3 毁伤威力 31
2.2.4 毁伤效能 31
2.2.5 毁伤效果 32
2.3 目标易损性概念 32
2.3.1 定义 32
2.3.2 毁伤等级 33
2.3.3 毁伤律、毁伤准则和毁伤判据 33
2.3.4 目标毁伤等效模型 34
2.4 目标易损性分析方法 36
2.4.1 毁伤等级划分 36
2.4.2 典型毁伤元威力表征 39
2.4.3 毁伤律数学模型 42
2.4.4 目标毁伤等效模型构建 43
2.5 毁伤机理 54
2.5.1 破片 54
2.5.2 动能弹丸 56
2.5.3 成型装药 57
2.5.4 空气中爆炸 60
2.5.5 水中爆炸 64
2.5.6 岩土中爆炸 65
2.5.7 火和热辐射 66
2.5.8 微波和电磁脉冲 67
2.5.9 导电纤维与导电液体 68
参考文献 69
第3章 穿甲效应 71
3.1 基本概念 71
3.1.1 穿甲 71
3.1.2 撞击速度及分类 71
3.1.3 靶板厚度与破坏形式 73
3.1.4 弹道极限与剩余速度 75
3.1.5 撞击相图 77
3.1.6 弹道极限试验方法 78
3.2 经验和半理论半经验公式 81
3.2.1 无量纲经验公式 81
3.2.2 通用侵彻公式 83
3.2.3 Poncelet阻力定律 84
3.2.4 De Marre公式 87
3.3 薄靶的延性穿孔和花瓣型穿孔 88
3.3.1 守恒定律的应用 89
3.3.2 薄靶的延性穿孔 91
3.3.3 薄靶的花瓣型穿孔 94
3.4 中厚靶的冲塞型穿孔 103
3.4.1 守恒定律的应用 103
3.4.2 Recht动量能量平衡理论 105
3.5 半无限靶侵彻理论 116
3.5.1 空腔膨胀理论 116
3.5.2 Goodier侵彻理论 124
3.5.3 Bernard和Hanagud侵彻理论 126
3.6 混凝土侵彻的工程模型 132
3.6.1 侵彻深度经验公式 133
3.6.2 侵彻深度经验公式的比较 139
3.7 超高速侵彻与碰撞 140
3.7.1 半无限靶的超高速侵彻 141
3.7.2 中厚靶的超高速侵彻 145
3.7.3 薄靶的超高速碰撞 146
参考文献 147
第4章 杀伤效应 149
4.1 爆轰驱动金属壳体的能量释放与转换 149
4.1.1 炸药爆轰与能量释放 149
4.1.2 爆轰释放能量向破片动能的转换 152
4.1.3 炸药驱动与加速金属能力的分析与评定 157
4.2 爆轰驱动壳体破裂和破片形成机理 160
4.2.1 基本现象 160
4.2.2 静压破坏理论 161
4.2.3 动压破坏理论 163
4.3 破片形状、质量与数量控制 166
4.3.1 破片类型和控制方法 166
4.3.2 自然破片的质量与数量分布 171
4.3.3 弹体破碎性试验 177
4.4 破片初速与存速 180
4.4.1 经典破片初速模型——Gurney公式 180
4.4.2 Gurney公式的修正 186
4.4.3 破片存速 191
4.4.4 破片速度测试 194
4.5 破片散飞 198
4.5.1 Taylor角近似 198
4.5.2 Shapiro公式 200
4.5.3 破片动态散飞方向 201
4.5.4 破片飞散角与方位角及其测定 202
4.6 杀伤战斗部威力表征与评估 205
4.6.1 杀伤战斗部威力表征 205
4.6.2 杀伤半径 206
4.6.3 杀伤面积和毁伤幅员 208
4.6.4 综合威力评估实例 209
参考文献 212
第5章 聚能效应 215
5.1 成型装药与聚能战斗部 215
5.1.1 成型装药现象 215
5.1.2 聚能射流形成与侵彻机理 217
5.1.3 爆炸成型弹丸形成机理 220
5.2 聚能射流形成理论 221
5.2.1 定常理论 221
5.2.2 准定常理论 225
5.2.3 射流形成理论的扩展 232
5.2.4 黏-塑性理论 234
5.3 聚能射流的拉伸与断裂 237
5.3.1 射流拉伸模型 237
5.3.2 射流断裂模型 240
5.4 聚能射流侵彻理论 245
5.4.1 射流侵彻基本现象 246
5.4.2 定常侵彻理论 248
5.4.3 准定常侵彻理论 250
5.4.4 双线性速度分布射流的侵彻 254
5.5 聚能射流实验研究 256
5.5.1 射流形成实验研究 256
5.5.2 射流侵彻实验研究 263
5.5.3 破甲威力影响因素 266
5.6 爆炸成型弹丸的形成与侵彻 271
5.6.1 爆炸成形弹丸的形成 272
5.6.2 爆炸成型弹丸的形状控制 274
5.6.3 爆炸成型弹丸的材料动力学性能 277
5.6.4 EFP的恒速杆侵彻理论 278
5.7 成型装药的应用 282
5.7.1 射流战斗部与破甲弹 283
5.7.2 EFP战斗部与末敏弹 285
5.7.3 粉末药型罩与石油射孔弹 287
参考文献 290
第6章 爆炸效应 293
6.1 空气中爆炸 293
6.1.1 空气中爆炸现象 293
6.1.2 爆炸空气冲击波初始参数求解 300
6.1.3 空气中爆炸的相似律 304
6.1.4 战斗部(弹丸)在空气中爆炸 308
6.1.5 空气冲击波的反射与绕流 310
6.1.6 空中爆炸波的毁伤特性 316
6.2 水中爆炸 321
6.2.1 水中爆炸现象 321
6.2.2 水中爆炸波基本方程与初始参数求解 330
6.2.3 水中爆炸波传播与爆炸相似律 336
6.2.4 脉动压力波和脉动水流 340
6.2.5 水射流 341
6.2.6 水锤 342
6.2.7 水中爆炸的毁伤特性 343
6.3 岩土中爆炸 352
6.3.1 岩土中爆炸现象 352
6.3.2 岩土中的爆炸波及其传播规律 356
6.3.3 岩土中的爆炸相似律 360
6.3.4 岩土中爆破效应工程计算 368
6.3.5 战斗部(弹丸)在岩土中爆炸 374
6.4 密闭空间内爆炸 376
6.4.1 基本现象与内爆压力载荷 377
6.4.2 冲击波 378
6.4.3 准静态压力 381
参考文献 382
第7章 非致命武器毁伤效应 385
7.1 非致命武器基本原理 385
7.2 反电力系统软毁伤效应 386
7.2.1 电力系统的运行与软毁伤失稳机理 386
7.2.2 碳(导电)纤维引弧短路毁伤机理与碳(导电)纤维弹 389
7.2.3 导电液溶胶闪络短路毁伤机理与导电液溶胶弹 392
7.3 电磁脉冲与微波毁伤效应 396
7.3.1 微波概念 397
7.3.2 高功率微波武器(HPMW)399
7.3.3 微波武器的毁伤机制 407
7.4 典型物理型非致命毁伤效应 411
7.4.1 声光武器 411
7.4.2 非致命定向能武器 412
7.4.3 电击武器 414
7.4.4 动能防暴武器 416
7.4.5 障碍、缠绕型武器 418
7.5 典型化学型非致命毁伤效应 419
7.5.1 人体失能性武器 419
7.5.2 毁坏目标材质武器 421
7.5.3 发动机失能武器 421
7.5.4 限制目标机动武器 422
参考文献 423
第8章 武器/弹药终点毁伤效能评估 426
8.1 基本概念 426
8.1.1 武器系统效能 426
8.1.2 武器系统作战效能与射击效能 428
8.1.3 战斗部毁伤效能及其量度 430
8.2 基本原理 431
8.2.1 计算原理与理论基础 431
8.2.2 直接命中和间接命中 433
8.3 命中精度与随机弹道 434
8.3.1 命中精度模型 434
8.3.2 随机弹道方程 443
8.4 引信启动规律 448
8.4.1 引信功能与工作原理 449
8.4.2 引信启动点模型 454
8.5 炸点坐标模拟的Monte-Carlo方法 457
8.5.1 Monte-Carlo方法原理 457
8.5.2 随机数产生 458
8.5.3 战斗部随机炸点模型 460
8.6 实例分析 464
8.6.1 集束箭弹命中概率的Monte-Carlo方法 464
8.6.2 坦克主动防护系统拦截弹药毁伤效能评估 469
8.6.3 一种末敏子母战斗部对防空导弹阵地的毁伤效能评估 474
参考文献 480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