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一:我们都知道10 000小时的天才理论,在一个领域达到*高手,需要10 000小时。但如果一个领域变化很快该怎么办?本书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跨行业调研,总结出不被变化淘汰的能力迁移的五种核心技能,以及如何将这个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找工作当中。
2. 问题二:你如何解释一些在三四个领域都达到非常高水平的人?难道仅仅是他们学习得快,还是比你勤奋3倍?本书针对当前优势资源越来越集中在某个行业或者某几个行业的问题,提出无论哪个行业,即使人工智能替代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掌握可迁移的能力,将能打破行业壁垒,即使非本专业出身,也能获得非常长远的发展。
3. 问题三:家长关于孩子未来专业选择,是一窝蜂哪热学哪?还是尊重孩子的兴趣。本书通过调研数据给出了重要结论,职业成长很难直线上升,是一条成长曲线。很多冷门专业的毕业生掌握了能力迁移的能力,会有更加长远和璀璨的未来。
4. 普利策奖得主作家历时三年,横跨17个行业,对各个职级以及职级之间如何有效流动进行了多维度调研写就本书。有即拿即用的实操干货,能拓展毕业后在职业中表现迷茫年轻人的认知边界。
5. 万维钢作序推荐,跨界达人郝景芳、李真倾情推荐
6. 美国亚马逊五星好书,评价*多的是实用和打开了天花板。
数据革命下的可迁移能力(序言)
万维钢
中信出版社出了一本新书,叫《能力迁移》,作者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纪实作家乔治·安德斯。这本书在我的《精英日课》做过四期的详细解读,用中国话说,这本书是无用技能职场应用指南,所谓无用技能,是相一些和应用专业诸如计算机、土木工程相比看起来不太实用的技能,却是一种比学习能力更重要的能力。
从2012年到2016年,美国新创造了1 0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只有5%,也就是541 000个岗位是计算机相关的领域。就算你把所有和互联网、计算机相关的技术岗位加在一起,也不到10%。剩下的90%的新工作是什么呢?大部分都和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有关系 也就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说市场研究相关工作人员,新增了55万个就业岗位,四年增加了30%,比程序员都热门。类似的还有咨询、教育、娱乐业等等,这些都是掌握可迁移能力的人胜任的工作。
这是技术进步造成的。现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像计算机领域,它消灭旧岗位的速度和创造新岗位的速度几乎是一样快的,并没有增加多少新岗位。但是只要人工智能跟真人还有区别,就业市场就需要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
一、 什么样的能力才算可迁移能力
比如有个男生叫乔希,大学学的是人类学。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这样的专业,除了知道一些趣闻谈资,还有什么用呢?乔希读大学时一位教授举了一个指甲的例子。教授说,指甲长在我手上的时候,你们都夸指甲好看,可是我把它剪下来,你们就觉得很恶心,这说明同样一个东西,我们对它的评价并不完全是由东西本身决定的,而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文化这些背景条件有关系。我们研究人类学,就要学会理解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中意味着什么。
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考察复杂世界的眼光。你学了人类学,就可能拥有一种比直来直去更高级的思维方式。这是可迁移能力的价值所在:它培养的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乔希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帮不懂技术的人使用电子产品。他把自己的人类学经验和技术结合在一起,获得了恰当的市场定位。现在乔希进入了人机交流领域,成立了专门的公司帮企业设计网站和软件的用户界面,非常成功。像这样的例子书中有很多,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你把文科的见识和理工科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如说:好奇心 大数据 = 市场研究,同理心 基因测序 = 基因咨询服务,文学创造力 互联网 = 社交网络经理……总之这种可迁移能力,是今天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可迁移能力具体指什么?其实就是五种重新定义的批判性思维。
第一是探索。好的大学教育特别强调调研能力。并不是教授在课堂上讲什么,你考试的时候照着写就能得分 你得提炼出自己的观点。除了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你还能寻找新素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探索新事物的能力。
第二是洞察。给你一大堆各种各样、杂乱无章的信息,你能不能获得一个洞察。比如现在有一个商品在市场上的各种销售反馈,那你会不会判断这个商品的前景如何?
第三是制定规则。按照事先定好的规则去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简单的技能。可是如果现在根本没有规则,你能不能自己制定规则,带领别人完成任务?这就涉及到领导力了。你的判断可能会出错,但大量犯错的经验积累起来也是你的财富。
第四是连接。年薪10万美元以上的岗位,都会要求一定的团队组织能力,说白了就是你得会使用权力。团队中每个人想要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哪里。如果你有这种能力,你就能理解自己的团队和用户。你知道不同的人对一件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你能倾听和你相反的观点。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就能很好地把用户、产品和工程师连接起来。
第五是说服。你能不能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首先你要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和写作水平、演讲水平有关。其次你得有共情能力,想要说服一个人,最好站在这个人的角度说。
二、能力迁移的日常应用
有了可复用的可迁移能力,能做些什么呢?特别是在普通公司日常工作中有什么应用呢?书中讲了三个真实的故事。
研究国际关系的项目经理
有个女青年叫康诺利,在斯坦福大学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康诺利特别擅长理解各国的文化,能跟完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打交道。像这样的人才,能干什么工作呢?她最初的成功,是在 WikiHow 做项目经理。WikiHow 有点像是中国的百度知道。康诺利负责把 WikiHow 编辑成多语言版本。公司已经拥有大量英文文章,但是不知道怎么用低成本的方法把这些文章翻译成其他语言,特别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语言,比如说印度尼西亚语。
国际关系教会了康诺利变通的智慧,这是能力迁移中的连接智慧。最初,公司的设想是找一些当地精通英语的人来翻译。结果康诺利发现,很多英语好的人写作能力并不怎么样。她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找那些英语水平一般,但是擅长用本国语言写作的人。事实证明项目经理这个工作非常适合他。
在过去15年内,全世界项目经理的岗位增长了500%,想要干好项目经理,你具备了可迁移的能力,有跨学科的见识,就能从容处理人际关系,协调好自己的团队,并从外面获得帮助。当你掌握了这项核心能力,即便你和康诺利一样,刚到公司时连 Excel 制表软件都不太会用,但对一个连国际关系都能摆平的人来说,这都不叫事儿。
IBM的社会学家
有个叫米克的人,学的是社会学,但不是名校毕业。米克的特点是实地调研的能力非常强。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导师就建议米克去越南待半年,研究课题是越南革命。米克到了越南,很快就学会了越南语,跟当地人自由交流,当时很多西方公司在越南开设业务,米克就帮这些公司去做商业谈判、促成和当地公司的合作。他既了解越南文化,又了解西方文化,工作做得很好,很快就出名了。
因此他被 IBM 挖走。IBM想做区块链相关的业务,专门成立一个部门推广区块链业务,米克就被调到了这个部门。区块链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东西,热门归热门,但是能真正把什么是区块链这个问题给解释清楚的人却很少。米克不但能在短时间内学会越南语,还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区块链。不论你是想听概念还是想听技术,米克都能给你说明白。米克的成功原则是讲任何东西都要考虑听众的视角,只有充分理解听众,对谈话背景非常敏感,这是能力迁移中的说服能力。
投资界的哲学家
《黑天鹅》《反脆弱》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有个身份是期权交易员,他赚了很多钱,但是因为书写得太好,人们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哲学家。金融大鳄索罗斯是哲学家卡尔·波普的弟子,但是因为金融玩得太大,人们还是把他当成一个交易员。
这个要点是有很多搞金融的人其实是学哲学出身的。创始人、高管、普通员工都有。今天如果你是哲学系的毕业生,去华尔街找工作的时候你会有一种亲切感。书中有个人物是卡尔·伊坎。伊坎喜欢的商业模式是收购一个很有潜力但表现并不好的公司,重组这个公司,告诉管理层应该怎么改革,改好了再卖掉。
伊坎以前就是学哲学的,哲学跟这种工作有什么关系呢?伊坎说,哲学的一个智慧,就是看你在混沌不明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在互相矛盾的情况下能不能正常行事。收购一个公司之后,伊坎对管理层的重组改革,就运用了这个精神,这是能力迁移中的探索力和洞察力
伊坎善于转换不同的视角来看一个问题。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尊重别人的意见。想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同时拥有两个素质,这两个素质看似矛盾。首先,你要有洞察力,相信自己这个投资能成功,你才敢干。第二,你还要有探索精神,能够随时接受新的信息,勇于推翻自己之前的决定。既要坚持、又要改变,很矛盾,典型的哲学家气质。
考察那些毕业1020年区间的各专业收入,拥有可迁移能力的人工资水平逐渐增高。这就是拥有可迁移能力人的后劲。你的起薪不高,但是如果你学到了真本事,最后一定会拔尖。
三、使用能力迁移寻找最佳机会
对外部关系来说,就是找到适合你的机会网络。有人拿 LinkedIn 上的数据统计,发现苹果公司员工的毕业院校中,排名第一的,是圣荷西州立大学,一共有1484个人;排名第二是斯坦福大学,有250人。圣荷西州立大学是个声望很一般的学校,申请这个大学很容易,录取率高达63%,它的生源跟名校没法比。那为什么圣荷西州立大学有这么多学生能进苹果公司呢?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圣荷西州立大学就在苹果公司旁边。大学生平时跟苹果公司接触很多,做个实习生,开个技术研讨班,大家交流方便,互相之间都认识。
所以这个世界并不是一条直线,谁学习努力谁就去好学校,谁去好学校谁就获得好工作,谁工作好谁的收入就高……有时候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就可能是你成功的关键。那机会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呢?也许关键是你认识正确的人。
如何获得这个交谈的机会。你可以让大学老师推荐,你可以参加所在行业的会议去跟相关的公司接触。但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个中间人,让他把你引荐给这个公司。安德斯说,最理想的中间人,是你所在大学那些已经毕业多年,现在在社会上混得比较好的校友。
美国人说的这种校友网的关系,英文是 connection 或者 network,网络连接主要是信息上的交流,无非是现在有个什么内部信息你告诉我一声,或者你把我介绍给谁谁。校友网其实是个信息网。机会网络在不怎么熟悉的人之间就能有效运行,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世界,大家为了共同利益在一起合作,机会网络应该慢慢常态化。美国人不是特别讲关系网,但是把机会网络给系统化了。校友网络、推荐信、公司员工的内推,这些都是制度化的鼓励用自己人。这种做法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对于自身来说,需要通过讲故事和刷经验值来创造机会。不论哪个公司招人,都不是完全靠大数据的硬指标筛选,最后肯定要有一个双方在常规交流之外聊一聊具体工作以外的东西。这就是讲故事和刷经验值的机会。只要你故事讲得好。哪怕你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也相信你只要愿意学就能很快学会。
安德斯总结五个谈话点。逆境。面试时可以强调经历过什么样的失败。但是请注意,你重点强调的如何战胜这些困难的。说服。你是否曾经说服过别人?是否曾经力排众议,让事情按照你的设想走?所有的交流问题本质上都是领导力问题,所有的领导力问题本质上就是交流问题。如果你善于说服别人,说明你天生就具备领导力。业务。你会不会使用一些像社会学和心理学这种现代常用的统计工具。公司会关心你会不会用。会对你的业务能力有个直观了解。合拍。公司希望招个干活能干到一起去的人。你应该对你申请的这个工作有所了解,这就得靠你的调研能力了。成就。和别人相比,你有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并非所有新职位都是雇主先想好了需要什么人,列出具体条件登广告招聘的。有统计说,至少有六分之一的新工作不是规划出来的 事先连老板都没想到公司需要这么一个岗位,是遇到了合适的人,临时创造出来的岗位。
把这个道理再进一步,也就是有意识地刷经验值,比如说:多尝试,经历失败,丰富你的人生经验;多跟人交往,练习交流和组织能力;学点技术,掌握一些实用工具;要善于做调研,了解你所在的领域正在发生什么事儿;找机会取得能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成绩。
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了这些,哪怕你知道他是特意刷出来的经验值,你能说他不是人才吗?你说这公平吗?本书探求的不是公平世界,而是真实世界。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都是掌握可迁移能力的人统治真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