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你是否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习惯于隐藏和压抑,并深感憋屈与孤独?抑或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别人,到处树敌,弄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彼此都失去了独立成长的空间。
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关系中,所有人都像一锅粥,没有了自己的独特性和完整性,成为一群乌合之众。
而这本书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夫妻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是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中,我们都不应该压抑自己或改变别人,也无须害怕分歧和冲突。只要凝听不一样的鼓声,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习性,就能接纳彼此的差异,建立起好的关系。
在好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像沙拉一样保持各自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珍贵的生命体,相互接纳,相互欣赏,关系中充盈着真心、真情和真诚。这种真诚关系具有强大的治愈力,是治疗乌合之众的一剂良药。
中文版序
治疗乌合之众的一剂良药
大约6 岁时,一天下午,我站在垃圾堆旁看别人杀鸡,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总有一天我也会像这只鸡一样死亡!
意识到自己会死之后,我害怕得要命,思维一下子被粘在了这件事情上。
我想:我死之后,我的一切都没有了,我再也见不到爸爸,见不到姐姐,见不到其他小朋友了。在无边无际的空虚和孤独中,我感受到了彻骨的恐惧和无助,心一阵抽搐,针扎般刺痛……之后,仿佛魂魄被吸走,一个人无力地瘫坐在地上。
直到傍晚,爸爸才在垃圾堆旁找到我,并用他温暖的双臂将我抱回家。
现在想来,死亡给我的感受,是一种灰飞烟灭般的终极虚无,而我害怕死亡,其实是害怕关系的消失,因为我死之后,我就从这个世界消失了,没有了亲人,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喜欢我的人,也没有了讨厌我的人,我将化为乌有。
换言之,死亡,意味着我不存在了,我失去了与自己、与别人、与这个世界的一切联系。面对这终极的孤独和虚无,有谁不恐惧和战栗呢!
人活着就是在建立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亲戚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关系来照亮,没有关系,人将陷入孤独、黑暗和虚无之中。而一旦你在某方面的关系坍塌了,说明你的那方面生命已经在空洞中死亡了。人生的饱满其实是关系的饱满,深入的关系能给人带来坚实的存在感,而肤浅的关系,在表面的热闹中,总给人一种空虚感。但是,随着将关系推向深入,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他人即地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家史铁生说: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者说,只有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是容易的。一旦走进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这大概又是人的根本处境。
深入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感受到的,往往并不总是温暖与幸福、快乐与喜悦,还伴随着分歧与冲突、利用与被利用。在人性的深处,每个人都是自以为是的、固执的,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别人。在看似彬彬有礼的背后,深层的冲突和碰撞异常激烈,令人感到烦恼、厌恶和窒息,也让人真切感受到,社会犹如一口大锅,恣意将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熬成模模糊糊的粥,让每个人都失去个性、独特性和完整性。
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中。在深层关系中迷失,让我们变得极其平庸,极其愚蠢,沦为一群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说,一个人在融入群体的过程中,大脑活动逐渐消失,脊髓活动却十分活跃。这会让他产生从众心理,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接受暗示和催眠,被人利用。或者见风使舵,昨天还赞不绝口的事情,今天便有可能破口大骂。更可怕的是,这样的群体还具有严重的传染性,轻而易举就能把一个正常人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成为暴徒。
不与别人建立关系,生命将失去意义,坠入虚无,而融入群体,又将失去自己,随俗沉浮。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只有两条路摆在面前:要么庸俗,要么孤独。而斯科特·派克这本《不一样的鼓声》,却为我们指出了另一条路:在关系的深处,我们其实不必磨灭自我,变成一锅粥,每个人都可以像沙拉一样保持各自完整的成分和丰富的口感,彼此都将对方视为珍贵的生命体,让关系充盈着真实、真诚、同情和善意。斯科特把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真诚关系。
乌合之众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压抑个性,缺乏真诚,用集体幻觉让个体失去理智,变得狂热,相信谎言,同流合污。与之相反,真诚关系接纳个体差异,不强迫别人,不伪装自己,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想法、欲望和情感。
梭罗说:如果一个人与同伴的步伐不一致,那是因为他听见了不一样的鼓声,让他跟随他听到的音乐前行吧,不管节奏是迟缓还是激越。
当人们按照自己的鼓点前行,并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时,便建立起了真诚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既不孤独,也不庸俗,反而能慢慢将生命展开,变得更真实,更完整。
真实与完整是相辅相成的。
真实造就完整,完整确保真实。
不真实,必然导致不完整。我认识一位女性,名牌大学毕业,人很漂亮,工作也不错,但奇怪的是,她自身条件这么好,却30岁了还没谈过一次恋爱,生命缺失了一角,而且一涉及这个话题就如临大敌。这位女性从小就被妈妈严加管教,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而青春期的一次遭遇,更是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因为暗恋男生的事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勃然大怒:小小年纪就想着勾引人,不要脸!妈妈的话犹如一把尖锐的錾子,在她的心里凿了一个
洞,她真实的需求从这个洞中不断流走,导致她后来即使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纪,也觉得爱慕异性是件羞耻的事。有同事曾经追求过她,她其实也对对方心存好感,但为了掩饰真实的情感,她故意表现得十分冷漠,最终错失了这段姻缘。
青春萌动是人性的自然,如果妈妈与女儿的关系是真诚的,那么她就会接纳女儿这一点,并给予引导。相反,在不真诚的关系中,当女儿正常的心理需求被压制、打击和强行屏蔽后,她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内心有了洞,完整性也就遭到破坏,以至于在生活中无法拥有健全的人际能力,成了恋爱无能。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成长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自己。他将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人如果充分地实现了个体化,成为他自己,那么他一定是真实的、独特的,同时也是完整的。
6 岁时,我曾对死亡产生过巨大的恐惧,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恐惧背后的原因,而现在,我意识到,肉体的死亡固然可怕,但我更怕精神上的虚无。我要做,并能做的,就是投入地生活,在与身边人的真诚关系中,踏踏实实感受生命的存在。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尊重不能容忍的事物,接纳彼此的不同,以及各自内心的脆弱、无助和缺陷。愿我们都能在真诚关系中做自己,而不做别人,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愿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凝听不一样的鼓声,是治疗乌合之众的良药。
涂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