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有一个叫铜钵村的偏僻的小渔村(故事中钵头村的原形),仅1950年5月10日一夜就被掳走147名壮丁,其中年幼者17岁,年长者55岁,已婚者91人。劫后的铜钵村三天三夜断了炊烟。
作品以1950年东山岛(故事真实发生地)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抓壮丁造成许多家庭破碎、骨肉分离的悲剧为背景,讲述了阿海和阿螺、水旺和阿巧、阿生和阿娇三对恋人,以及阿海和阿义兄弟两兄弟悲欢离合的故事。书中通过石泰山、赵海峰、许阿义等一批充满家国情怀和人性温情的干部形象,描写了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兵灾家属"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使得这些原本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女人有了做人的尊严,她们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行动捍卫新生政权,满怀热情地投入家园建设,带着希望等待着亲人归来。
作品并不是一味展现那段骨肉分离的苦痛与悲伤,而是通过那场悲剧,让人们感悟和平的可贵,从而更加珍惜和平。同时,故事展现了海峡两岸隔不断的生生不息的血脉亲情,彰显了"祖国要统一""月圆梦圆家也团圆"的主题。
作品以一枚"平安扣"贯穿始终,故事构思精巧、跌宕起伏、充满悬念、扣人心弦。整部作品犹如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命运感。在叙事过程中,还生动描写两岸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浓郁的闽台民俗风情,既深化了"两岸是一家"的主题,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扑朔迷离的发展、几个生死相依的故事写就了一部同属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命运史诗。
二十年后,以一部二十万字的作品细述余光中先生88个字《乡愁》背后的故事。
多位文学评论家鼎力推荐,被誉为"对于台海题材的正面强攻""特殊的生死恋中浓缩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峡两岸的变化""将国家分裂与亲情挣扎的剧情演向ji致""整部小说的叙事手法有如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榫卯结构,不着一钉,却嵌合致密,浑然一体""不是为了展示和撕裂这段伤痕,而是为了抚平这段伤痕"。
吴玉辉,中共中央党校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新疆昌吉州、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委党校、漳州市人大常委会、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任职。长篇小说《援疆干部》、长篇报告文学《谷文昌》先后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第一章
一群拉山网的后生。一把长满海苔的军刀。一块摺叠的手帕。一个扑朔迷离的传
说。
第二章
在暗夜的掩护下,一条小舢板正悄然划向铜山岛。钵头村的婚礼。新婚之夜,传
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第三章
七叔公像一座雕塑,立在路中央,挡住抓丁的队伍。密集的子弹射向漂浮在海上
的救生衣。壮丁们一个个跪在甲板上,朝着远去的家乡不停磕头。
第四章
"章鱼"在行动。登临古城墙,赵海峰向阿义提供了重要情况。利民旅社来了
一位神秘房客。
第五章
203号客房,空气中弥漫着丁香酚气味。四零一高地,苏雅茹跳完孔雀舞,坚持
送戏到战壕。
第六章
无线电定位车在铜山古城街道穿行。演武亭176号牙科诊所,许阿义造访了牙医
白修德。老鹰岩前再次出现发报声。
第七章
一连几天见不到阿义的踪影,贺梅感到不安和困惑。白修德接过"青鳗"手中的
钢笔,一脸狐疑。诱捕行动。
第八章
兵灾家属。泰山石敢当。临刑前,阿生说:"我怕喝了这碗酒,灵魂找不到回家
的路!"
第九章
军舰甲板上,一片钢盔在黑夜中闪着幽光。家门口,阿海取下平安扣,小心地系
在门环上。妈祖庙里的一块大砖被慢慢挪开,一个蓬头垢面的女人气喘吁吁地从
里面爬了上来。
第十章
阿螺伫立在家乡的海岸,唱着心底的《阿兄》。阿巧怀孕了,这个消息在钵头村
传开后炸开了锅。风浪中,满舱把篮球塞到添贵手上,吃力地说:"孩子,抱紧
这篮球,朝着北极星的方向,朝着对岸的灯光,游过去。"
第十一章
望夫崖上传来了阿娇悲凉的令人心颤的哭声,终于有一天晚上哭声停止了。迫击
炮炮膛发生爆炸,阿海倒在了血泊中。
第十二章
台北机场,林月乡拖着行旅箱来到登机口,她转身朝善良的关长躹了个躬。阿巧
请德纯先生在信的角落里画上一颗花生。《针线情》。
第十三章
面对麦迪的真诚表白,阿螺有些感动,同时又有些不知所措。菜姑林月乡回来了。
听说阿海还活着,阿螺泪如泉涌。
第十四章
阿里山的邂逅。如果是人,你是我眼中的圣女。如果是神,你是我心中的菩提。
第十五章
望着阿彩远去的背影,阿海心里突然空落落的。入夜,扫完大街的水旺拿出洞箫,
靠着榕树,吹着《望春风》。阿义办公室来了一位特殊的访客。
第十六章
达摩克利斯悬剑。面对遇险的台湾渔船,阿义果断命令:"斩断渔网,救人!"小
潮平朝着大海一遍一遍朗诵着《讨海兄》。月牙湾海滩,钵头村的女人们点燃了
孔明灯。
第十七章
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帷。厚朴吃力地握着笔,在纸上颤抖着写下八味中药。
听着水旺的洞箫,阿巧两行清泪从眼角滑落,攥在手上的银元滚落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