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整治应注重生态文明,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村庄(整治)
规划必须尊重自然、乡土文化和农民利益,防止照搬城市模式和大拆大建;二是农房改造应在尊重当地乡土建筑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增强安全、宜居、绿色和美观,房子照搬工业化、产业化、单一化模式下乡;三是村庄的基础设施改造(除城郊农村之外),原则上应采用分布式、小型化、微循环的新技术,防止照搬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大规模、中心化的模式;四是村庄规划和农居设计都要传承本地、本村文化传统风格,防止照搬城市设计造成千村一面。
《中国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发展报告》一书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整理了部分研究报告,供读者及学者参考。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这项战略的实施推进不仅关系到三农问题,也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随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乡村振兴热潮,各级党委、政府开始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及试点工作。
然而,在乡村振兴与建设整治的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和不可为的做法。例如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在打造村庄外部环境时只注重简单移植城市文化元素,使乡村失去得以吸引城市居民的一些异质性文化特征;大拆大建,拆除破坏乡村文化遗产,过度建设大公园、大广场、大牌坊形象工程与不适宜的旅游项目等;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存在推山削坡、填塘以及溪流、沟渠等驳岸硬化过度等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的行为等。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村庄整治应遵循以下八项原则。
振兴原则一:保护村庄周边的山水和自身的空间肌理。村庄得以维持的基本自然资源直接来自于它的周边山水田园,乡村规划应尽可能保留和修复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形态、生物多样性和这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农村建筑,应保护本地传统建筑形式,例如徽派建筑、马头墙等风格特色。
振兴原则二:坚持功能和空间的有机混合。乡村生活与生产在土地与空间适用上的混合性是一种有效率的存在,应该尊重农民生活的需要,尊重其原有空间,并加以拾遗补缺式的优化,而不能按城市规整
的模式将它们推倒重来。在整治过程中注重达成美和效率的结合,保持农村自然和谐的面貌,例如民房周边的空地,其使用方式与表现形式应由农民自主决定,不建议进行统一规划;乡村道路要坚持有机改造,部分断头路可以在打通后进行一定的修整,但要尊重原有弯度,不建议武断曲直;村口设计应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表达自然且层次分明;村庄广场选择适宜的尺度;不应修建规整的别墅群。
振兴原则三:保持乡村生态循环。乡村居民的生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环境的健康,维持干净的水、土壤、生态良好的生态系统,将成为脱贫致富之后农民的第一需求。村庄周边的区域对农民的资源供应能力和废物吸收能力是有限的,乡村规划也应注重生态承载力。因此,对工业模式的农业生产应保持警惕,种植业要坚持农药限制,养殖业要做到规模小型、排布分散,不建议盲目引入大型养猪场等业态,其超负荷排放的污染物会影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并渗透到整个生态循环,将导致灾难性的结果;与工业模式相反,村内农户小规模生态养殖中的动物粪便,以及历史较久的土坯墙,均可作为有机肥料应用,形成生态循环体系。农村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也要来源自然、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如土木结构形式的房屋等;不应建设生态破坏性较大的硬化驳岸与城市别墅等。
振兴原则四:传承乡土文化。农民的心理健康,如对社区的认同感、友好感和安全感,建立在他们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场景之上,村庄的规划建设要尽可能地向历史学习。保护村庄文化遗产、地域文化特征及其自然特征的混合布局,不仅应成为村庄整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源。当部分规划与当地乡土文化产生矛盾时,应对后者予以尊重,因为乡土物质的存在顺应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蕴含着劳动人民千百年的智慧,是村民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结果,具备较高的合理性,例如白洋淀农户为防止涨水修建的门槛,四川雅安上里村的溪岸为方便挑柴没有修建栏杆,陕北顺应地理与气候条件的窑洞等。而对于城市风格的大广场、水景等不利于乡土文化传承的建设形式,在整治过程中应避免修建。
振兴原则五:坚持适用技术推广。乡村生态的循环链、乡村生活与生产混合等特点必须加以完整细致的保护。尽可能应用小规模、微动力、微循环与原有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环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一方面,农村以家庭为中心的模式,应该是分散的、独立的,因此不适宜采用城市集中式、大规模的供应模式,成本高而效率低。例如在采光方面,推广城市型路灯较为困难,而以家庭为单位发放两套灯具用于室内与道路照明,更符合农民需求,因此推广效果极好;在污水处理方面,城市化水池净化效果较差,应采用小型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如集装箱式污水处理单元、家庭人工湿地、村内稳定塘等。另一方面,在民居建设中,盲目采用不适宜的新型建筑形式往往打破生态平衡,如陕北某些农村新建别墅代替窑洞,保温效果降低,导致每户年度用煤从800公斤上升到2吨。而依据当地具体条件,可进行新型土坯房改建,使用新型夯土材料配合暖棚,提高热容量。
振兴原则六:尊重自然。村庄的建成区 往往叠加在比它大几十、几百倍的农田、山水、原野之中,农业和生态用地的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湿地、水源地、生态用地的保护,应成为乡村规划管制和修复的重点。对于乡村建成区广阔的生态腹地,浙江武义俞源村秉持不动山上一木一草
的原则落实保护。而在保护的同时也应充分利用,例如在大坡度的非保护用地修建农房以享受更大面积太阳辐射,或修建山体窑洞提高居住舒适度等。然而,与农村自然环境格格不入并且会造成一定破坏的玻璃景观栈道观景台、大转盘等城市化景观设施,不应在农村中建设。
振兴原则七:因村施策。我国不同地区县、乡、村的自然条件、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不同,应当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的县、乡镇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和重点。在产业方面鼓励一村一品,一方面将本地历史上优质的农产品传承好、发展好,注重农产品品牌和命名,体现差异化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技术培养出新的产品,如江西农村的富硒农产品,以及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水果等。在建筑改造方面,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古老文化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行土坯房改造,以及窑洞、福建土楼等特色建筑改造。尽量避免错误的道路硬化与台阶硬化。
振兴原则八:坚持逆向整治。凡是城里有的景观,例如广场、宽马路、整齐的行道树、玻璃幕墙建筑等不应在村庄中出现。而取而代之的是因地制宜的晒谷场、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就地取材的道路铺装、自然的树丛、当地风格的农舍和庭院经济等形式。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不拆一座房,不砍一棵树,不填一口塘的整治原则,把农村建设地更像农村。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整治应注重生态文明,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村庄(整治)
规划必须尊重自然、乡土文化和农民利益,防止照搬城市模式和大拆大建;二是农房改造应在尊重当地乡土建筑和文化传统基础上,增强安全、宜居、绿色和美观,房子照搬工业化、产业化、单一化模式下乡;三是村庄的基础设施改造(除城郊农村之外),原则上应采用分布式、小型化、微循环的新技术,防止照搬工业文明时代城市的大规模、中心化的模式;四是村庄规划和农居设计都要传承本地、本村文化传统风格,防止照搬城市设计造成千村一面。
仇保兴
2018年7月
序言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整治八原则
第一篇 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以《安徽省广德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为例
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
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
基于城乡相互作用的中国乡村复兴研究
乡村社区复兴的两种模式:韧性视角下的启示与思考
第二篇 特色小镇
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特色小镇的全流程规划与实施探索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
特色小镇全域化生态治理:政治语境、系统建构与政策路径
我国特色小镇品牌建设的价值与路径探讨
第三篇 传统村落
作为人居形式的传统村落及其整体性保护
传统村落文化脱域与保护传承研究
淮盐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化路径
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策略探究以浮梁古村为例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度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为例
第四篇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的系统性思考以山东省济宁市下辛庄村为例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大埔围村为例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体系创新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吉祥村为例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梅坪村为例
区域融入视角下美丽乡村的重构与实践以厦门市翔安区溪美村为例
第五篇 村镇治理
探索乡村建设的四两拨千斤之法内置金融村舍及联合社体系建设是开启农村复兴之门的钥匙
有限目标下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思考与实践以慈溪市周巷镇天元集镇为例
乡村居民的就地城镇化意愿差异研究基于两省21村的调查
村民自治下的传统村庄规划管理以曹家村灾后重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