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入了五四的社会改造面相,指出当时涌现出的各种“社会改造”构想是五四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将五四看作一场具有多维试验角度的社会文化运动,同时,通过把五四发生及延续的时段拉长至20世纪40年代,深度考察了五四一代成长起来的“新青年”面对各种时势变迁做出的反应和抉择。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1、 著名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何处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径之作——
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领域,融入对五四重要议题的全新思考,展现新锐的史学前沿研究。
2、五四一百周年纪念热潮中的理智冷静之作——
有意淡化纪念五四的仪式感,反对老调重弹、拘泥旧话题的“纪念史学”套路。
3、重新定位五四,发现斑驳多彩、异常复杂的历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变革,到民初社会革命,直至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长程中,进行重新定位。将五四视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机,下启社会变革风潮的重要历史环节。以关注历史运动的动态视角,呈现五四丰富的意义。
4、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会变革风潮——
创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场“政治事件”和一种“个人自由觉醒”外,它掀起的社会变革风潮也不容忽视,甚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时期“社会”观念如何产生,各类社会改造组织纷纷涌现的原因,发掘长期为人忽视的重要历史遗产。
5、关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抉择——
以康有为、梁启超、胡适和毛泽东为代表,勾勒出不同类型中国近代知识群体的面貌。从近代知识人不同活动区域和地方思想传承路线的角度,比较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的差异。
6、纵贯古今,理清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内在逻辑,发现有生命力的中国传统价值——
将五四前后涌现的各种概念、主义、思潮,置于中国具体的历史状况中进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兴起的各类“主义”的思想来源,并考察它们和传统价值之间的关系。
7、五四研究面面观——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种观点。分析不同研究观点的形成原因,解码隐藏在观点背后的不同意识形态动机。
8、拓宽研究视野,为政治史注入新的活力——
充分考虑政治与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关联;尝试打通“思想”争论与基层实践的关系,探寻群体政治行动的逻辑。
谈五四就像赶场庙会,不仅要就着5月4日这天去赶集,而且有大集小集之分,今年好像逢上个赶大集的日子。言论圈又该熙熙攘攘地热闹一番了。但若不想每年例行吆喝几句“五四万岁”的客套话,却要打着“学术”旗号来赶集就有很大难处,难在这集市须是以新鲜产品示人,如不识趣,一脚踏入其中,就如赶科举考场的士子,很容易做出倒人胃口的八股文章来。
既然有此自警的意识,就该拿出个有资格赶此大集的理由来。详细的表白都在后面的行文中,读者自会品评,不用我在此啰唆。不过,既然赶集的人历来如过江之鲫,近年名门正派和各路草野神仙均喜混迹其中,还是得先辨明自己是哪一路的鬼怪才好。否则刚踏入门就被乱棍打出,不但失了身份还没了资格。逡巡良久,才在下面简要列出些以往五四研究的八股信息和我的批评态度,交由读者来评判我赶五四这趟集是否合理。
八股一:五四被当作一场单一的爱国学生运动,持此论者天真到觉得一天的事就能改变世界。
我的回答是:五四是个长时段的全方位革新运动。它的影响时间至少应拉长到20世纪40年代。
八股二:五四是一只面目狰狞的“反传统”恶兽,罪不容诛,它必须为近代中国人所有欺师灭祖的行为负责。“文革”中神像被砸,老师被打也是五四惹的祸。
我的回答是:历史研究如果也搞老子英雄儿好汉这套“唯成分论”“血统论”,岂不狠狠扇了自己一个嘴巴!
八股三:批五四居然成了兴国学的一个理由,遗老遗少纷纷借攻五四出气,以批鲁迅为时髦,遍地以“返祖现象”为荣,奇观妙境一时无两。
我的回答是:堕落到拿五四当国学的出气筒,只能看出所谓“国学”的贫血和虚脱。
八股四:五四是“个人解放”的尝试,如果“个人”得不到自由,就说明五四完全失败,毫无意义。
我的回答是:“个人主义”是西方舶来品,不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东西;我并非反对自由主义,但仍以为,“个人”自由学得像确是五四的目标之一,但绝非五四的唯一价值所在。
八股五:五四是一场纯而又纯的文化运动,是学术积累的大成,却与政治无关。
我的回答是:这是故意躲避意识形态解释的借口,情有可原却于理不合,偏离了历史的本相。学术文艺乃是五四的一面,五四的另一面是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风潮。其得失成败虽见仁见智,却难以回避。
以上是我今年五四赶集的联络图,凡欲知我罪我者,请凭此图。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引言
对自由主义“五四解释学”的批评
修正途径:五四研究的“社会史化”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无政府”构想:“社会”观念形成与传播的媒介
对“国家”偶像化的批判和质疑
“社会”观念的引入与新型“自治”组织的建立
以基层“社会革命”替代上层“政治革命”
第四章 “ 个人主义”兴衰史:“个体”是如何消融于“社会”之中的
五四前后极端“个人主义”论述的短暂流行
“群己”界线的重设
“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野与抵牾
人生际遇与“个人主义”:以文学艺术界的争论为例
“社会有机体论”:“集团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取代
对“个人主义”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身份认同的难局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地方自治的含义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