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包汤姆·索亚,贪玩、叛逆,不爱上学,喜欢冒险,经常惹出各种各样的麻烦,让大人头疼不已。
有一天深夜,汤姆和小伙伴哈克去墓地玩,无意中目击了一宗凶杀案,由于害怕遭到凶手报复,他们选择离家出走,去过向往的冒险生活,然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却接二连三袭来……
本书问世至今风靡全球,汤姆遭遇困难时的乐观、自信、勇敢,感染了无数的孩子;无数的大人通过汤姆的历险故事,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彻底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作家榜经典文库《汤姆·索亚历险记》:快乐冒险故事,激发心智成长!
版本特色一:译自马克·吐温专属研究机构马克·吐温图书馆(Mark Twain Library)监修定本,通过比对马克·吐温的原著手稿、修改后的手稿以及1876年首次出版的成书定稿进行语句及标点符号修正,并在文后加入详细的注解81条。
版本特色二:疏通其他老版译本语焉不详的段落、字句,突破性将小说中提到的山谷、洞穴、村庄、屋舍,与马克·吐温故乡中实际存在的景点一一对应,对汤姆·索亚迷来说,无异于掌握了一张详细的探访指南。
版本特色三:为了让小说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不失韵味,译者查阅了大量史料确认每个细节,例如孩子们爱玩的弹珠、当时的蒸汽轮船、姑娘们的衣服、教堂和学校的形制……帮助读者绘制出更为准确的美国南方小镇的画面,阅读时宛如身临其境,更有代入感。
版本特色四:配有精美插图9张,还原小说经典场景,增加阅读乐趣。
版本特色五:新增3800多字精彩导读,讲述《汤姆·索亚历险记》及其作者马克·吐温的传奇故事,让读者了解作品背后的来龙去脉。
他和哈雷彗星一起来到地球
1835年,哈雷彗星拜访地球。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小城佛罗里达,一个名叫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Samuel Longhorne Clemens)的男孩呱呱坠地。
伴随着彗星来到人间,似乎为他的命运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四岁那年,萨缪尔跟随父母搬到了一个名叫汉尼拔(Hannibal)的港口小镇,在那里他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宽阔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了这幅童年图景中最鲜明的一笔。由于家境窘迫,萨缪尔在父亲过世之后不得不放弃学业,从事印刷工以贴补家用。尽管只读过小学,萨缪尔却非常热爱阅读以及写作,在工作之余,还常常给哥哥所在的杂志社投稿。二十二岁的时候,经过两年认真的学习,萨缪尔成为了一名密西西比河上的领航员。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密西西比河的航运被迫停止,萨缪尔跟随滚滚人潮前往西部,加入了淘金的队伍。然而一铲子下去,他并没有挖到宝藏。最终,萨缪尔来到加利福尼亚的一家报馆,开始执笔从文。他选择马克·吐温(Mark Twain)作为自己的笔名,那是一个航船术语,意为“水深两浔”。这个笔名跟随他一生,以至于到了后来,真名几乎已经不为人所知。
从1865年开始,马克·吐温开启了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于数量过于庞大,直到今天,研究者依然很难完整地编写他的作品年表。
1909年,马克·吐温写道:“我是在1835年和哈雷彗星一起来的。明年它还会再来,我希望能和它一起离去。如果不能与哈雷彗星一同离去,将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
1910年,当哈雷彗星再次路过地球,马克·吐温心脏病发,撒手人寰。
引得整个纽约大笑的“文学界泥石流”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南北战争爆发后十年,在美国文坛出现了这样一群写作者。他们将自己剔除在文学圈子之外,也不为传统的写作规则所束缚,专为报纸撰写幽默小故事。他们在写作时采用大量的口语以及俗话,不讲究文体,拒绝使用华丽漂亮的词藻,反对精雕细琢的文学结构。这种写作方式在当时引起了文学界的震动,传统文学爱好者及作家纷纷谴责,痛感文学美遭到了亵渎,认为这样写作庸俗不堪,简直是“文学界的泥石流”。
马克·吐温就是这“泥石流”中的一员。1865年,马克·吐温在纽约文学杂志《星期六新闻》(Saturday Press)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的著名跳蛙》(The Celebrated 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评论写道“引得整个纽约大笑”,马克·吐温的幽默很快闻名美国。接下来,他又以自己的经历为素材,创作了旅行文学作品《傻子在国外》(The Innocents Abroad,1869)以及《苦行记》(Roughing It,1870),这两部作品同样以幽默和讽刺见长,令他人气高涨。马克·吐温创作出了和当时的精致文学截然不同的另一种美国式写作:坦率、直白,带着人的热气,植根于美国西部民间幽默的传统但又不完全相同。他用大量的方言,其夸张的比喻和辛辣的讽刺叫人笑出眼泪,其粗俗的用词和随性的叙事结构又让传统文学的卫道者气得跳脚。
当他想着手创作出一部真正的长篇小说时,马克·吐温回想起在汉尼拔度过的童年,于是决定以故乡做舞台,以自己的经历为蓝本,讲述一个小男孩的冒险,由此诞生了《汤姆·索亚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1876)。这本书与紧随其后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1884)一起,又在儿童文学界掀起轩然大波。书中的小男孩几乎背叛了所有的道德规范,干出的荒唐事令大人们大惊失色,完全和当时流行的说教式儿童文学背道而驰。从出版的第一天开始,这两个顽皮男孩的冒险故事就不断地被各种教育机构封禁。1905年,布鲁克林公立图书馆将它们从儿童书架上撤了下来,理由是“对青少年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
马克·吐温,一名仅受过小学教育的穷孩子,就是这样凭着独特的文风和犀利的视角闯荡在文学界,叫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然而最终,他成为了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
在英国文艺复兴喜剧《向东方去!》的开场中,一个叫水银的仆人步入舞台,身披斗篷,脚穿便鞋。这是一双用厚实的羊毛毡做底的拖鞋,也是我们网球鞋的鼻祖。水银的主人见年轻人穿着如此不堪,担心他一不留神便堕落到与无耻之徒、赌棍和刺客无异的境地,就掀开了他的斗篷。而水银腰间,却别着一柄剑和一只球拍。那些看见别人穿运动鞋便以为可以窥见其本性缺陷的权威人士,这不又多了一位:母亲、父亲、评论家、主教,和主人。
当皮鞋的鞋面不再光鲜,我们将它们送到鞋匠那里令其焕发新生,而翻新后的外表往往带着伤感,如同经过整容手术后的面庞。网球鞋则是独一无二的:一旦破损便无法补救,它的价值就在于那些疤痕,那些我们走错的路留下的疤痕。我人生中的第一双匡威鞋便经历了突然死亡。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母亲已经将它们丢了出去。
在墨西哥,形容某人过世,我们会说“他的网球鞋被挂起来”,或是“拽着他那穿着网球鞋的双脚,把他拖出门”,我并不认为这种说法是个巧合。我们就是我们,不断垮掉,彻底完蛋。我们穿着网球鞋。我们弃善趋恶,从幸福飞向责任,抛开嫉妒,投向性爱。灵魂被球拍从网球场的一端击向另一端。这,就是发球。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
只读过小学的美国文学之父,洞察人性的一代宗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称他是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称他为美国现代文学的源泉。
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笔名马克·吐温。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去世后放弃学业,从事印刷工作以补贴家用,因喜欢阅读写作,经常投稿。二十二岁时,成了密西西比河上的领航员,南北战争爆发后,加入淘金队伍,收获寥寥。不久成为一名记者,开始了执笔生涯。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风格幽默讽刺,充满机智妙语,饱含深刻的社会洞察,代表作少年冒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出版当年仅仅卖出两万余本,时至今日,享誉全球,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家喻户晓的经典,被改编成电视剧、动画片、电影、游戏、芭蕾舞剧,入选美国儿童文学协会(CLA)“美国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纽约时报》盛赞:“没有比这更适合大人和孩子阅读的童书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精彩吗?当然,它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