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II保护物种、IUCN极危级保护物种。当前形势下,中华鲟的物种保护迫在眉睫。为了总结30多年来,我们在中华鲟物种保护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研究组编写了《中华鲟及其物种保护研究》一书,该书主要分为四个大部分,共二十三章,内容主要涵盖了个体生物学、种群生态学、遗传学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就地和迁地保护措施等研究。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1部分 个体生物学
1 形态特征与内部组织结构 3
1.1 外部形态特征 3
1.2 内部组织结构 6
1.2.1 骨骼系统 6
1.2.2 消化系统 8
1.2.3 呼吸系统 9
1.2.4 循环系统 9
1.2.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0
1.2.6 泌尿生殖系统 10
2 血液生理生化特征 13
2.1 血细胞特征及血液理化参考值 14
2.1.1 红细胞 14
2.1.2 中性粒细胞 14
2.1.3 淋巴细胞 15
2.1.4 嗜酸性粒细胞 15
2.1.5 单核细胞 16
2.1.6 凝血细胞 16
2.2 血液学和血清生化参考值 17
2.3 血液生化指标在生产、研究中的应用 24
2.3.1 血清生化指标用于降盐度梯度过程中华鲟生理适应的研究 24
2.3.2 用于中华鲟抗氧化力特征的研究 27
2.3.3 用抗氧化力指标监测水质质量的研究 29
2.3.4 用于性腺发育和健康评价的研究 29
2.3.5 用于产后亲本康复效果评价 32
3 配子形态与生物学特征 36
3.1 精子形态结构 36
3.2 精子基础生物学特征 38
3.3 卵子形态及生物学特征 43
4 早期发育 45
4.1 中华鲟胚胎发育 45
4.2 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 51
4.2.1 性腺的发生 51
4.2.2 性腺的两性分化 52
4.2.3 温度对中华鲟早期性腺发育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影响 55
4.3 中华鲟感觉器官的早期发育及其行为机能研究 60
4.3.1 眼睛的发育 60
4.3.2 化学感受器官的发育 68
4.3.3 侧线的发育 77
4.3.4 陷器的发育 81
4.4 中华鲟早期生活史阶段耗氧率研究 85
4.4.1 水温对中华鲟胚胎耗氧率的影响 85
4.4.2 不同发育阶段中华鲟胚胎耗氧率的变化 85
4.4.3 水温对中华鲟仔鱼耗氧率的影响 86
4.4.4 中华鲟仔鱼和稚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86
4.4.5 不同规格的中华鲟仔鱼和稚鱼耗氧率的变化 87
4.4.6 中华鲟仔鱼和稚鱼窒息点的测定 87
5 早期生活史特征 89
5.1 早期行为 89
5.2 游泳行为 89
第2部分 种群生态学
6 自然种群概况 95
6.1 分布及生活史 95
6.2 产卵场 95
6.3 捕捞量 96
6.4 繁殖群体资源量 96
6.5 幼鱼资源量 96
7 自然种群特征及其资源变动 100
7.1 自然种群特征 100
7.1.1 种群结构 100
7.1.2 繁殖群体结构变化 103
7.2 繁殖群体资源变动 105
8 长江中华鲟种群洄游特征 107
8.1 中华鲟仔、稚、幼鱼的洄游 107
8.2 中华鲟在海区的栖息和洄游 109
8.3 中华鲟在长江中的生殖洄游 110
9 自然繁殖 114
9.1 自然繁殖时间与批次 114
9.1.1 时间 114
9.1.2 批次 114
9.2 繁殖规模 115
9.2.1 理论产卵规模 115
9.2.2 实际产卵规模 116
9.2.3 产卵效果 117
10 产卵场及其微生境需求 119
10.1 分布 119
10.2 环境条件需求概述 119
10.3 水文学环境 120
10.3.1 水文状况对自然繁殖的影响 121
10.3.2 三峡水库运行对自然繁殖的影响 122
10.3.3 影响自然繁殖的关键水文因素 123
10.4 地形地貌 124
10.4.1 葛洲坝下产卵场地形地貌 124
10.4.2 虎牙滩产卵场河床地形 127
10.4.3 产卵场地形对自然繁殖的影响 130
10.4.4 河势调整工程对自然繁殖的影响 130
10.5 水力学环境 131
10.5.1 1996~2003年产卵日流速场 131
10.5.2 2004~2008年产卵期间流速场 131
10.5.3 流速场对自然繁殖的影响 134
11 产卵场模型 135
11.1 历史产卵场地形 135
11.2 产卵场地形的定量特征 136
11.3 产卵场功能分区模型假说 138
第3部分 保护遗传学
12 鲟鱼类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 143
13 染色体及遗传特征 145
13.1 染色体数目 145
13.2 染色体倍性 146
14 中华鲟因组研究 149
14.1 线粒体基因组 149
14.2 全基因组 150
15 分子标记在中华鲟物种保护中的应用 152
15.1 分子标记在中华鲟种群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52
15.2 外来鲟对中华鲟基因渗入的监测 154
15.3 分子标记应用于中华鲟性别鉴定 155
15.4 分子标记应用于中华鲟遗传研究中的困难及展望 156
16 生殖调控及生殖细胞早期发育相关基因 157
16.1 生殖调控相关基因 157
16.2 生殖细胞早期发育相关基因 159
第4部分 物种保护与管理
17 中华鲟种群延续的致危因素 165
17.1 长江大型水利工程 165
17.1.1 大型水利工程对中华鲟种群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165
17.2 长江航运相关工程 175
17.2.1 长江航运及航道整治工程实施现状 175
17.2.2 长江航运及航道整治工程对中华鲟自然种群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179
17.3 长江及近海污染 181
17.3.1 长江及近海污染状况 181
17.3.2 长江及近海污染状况对中华鲟自然种群影响的典型案例分析 183
17.4 长江及近海捕捞作业与非法捕捞 192
17.4.1 长江及近海捕捞作业与非法捕捞状况 192
17.4.2 长江及近海捕捞作业与非法捕捞状况对中华鲟自然种群的影响 194
17.5 人类活动胁迫下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危机 194
18 保护政策概述 196
19 就地保护 199
19.1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199
19.1.1 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199
19.1.2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203
19.1.3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205
19.1.4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暨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208
19.2 产卵场保护 211
19.2.1 产卵场的现状 211
19.2.2 产卵场的受威胁因素 211
19.2.3 保护措施建议 212
19.3 增殖放流及其效果 214
19.3.1 历年的增殖放流情况 214
19.3.2 增殖放流效果 216
20 迁地保护 218
20.1 中华鲟的应急救护 218
20.1.1 应急救护设备及药品 219
20.1.2 应急救护设备及药品的使用方法 221
20.1.3 中华鲟救护的一般步骤 221
20.2 中华鲟的水族馆保育 222
20.2.1 运输维护 222
20.2.2 亲和训练 224
20.2.3 摄食训练 225
20.2.4 食性和食量 227
20.2.5 中华鲟产后亲鱼的康复和护理 227
21 繁育与人工保种 229
21.1 人工保种 229
21.1.1 养殖方式 229
21.1.2 养殖调控 229
21.1.3 中华鲟体检 233
21.2 全人工繁殖 237
21.2.1 后备亲鱼雌雄同步发育监控 237
21.2.2 人工催产 238
21.2.3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效果 239
21.2.4 全人工繁殖中华鲟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239
21.3 疾病防治 240
21.3.1 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与治疗 240
21.3.2 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与治疗 243
21.3.3 外伤治疗 245
21.3.4 应急救助 245
21.3.5 摄食异物 245
22 遗传资源保护 247
22.1 配子保存 247
22.1.1 精子保存 247
22.1.2 卵子保存 249
22.2 家系遗传管理 250
22.3 雌核发育 250
22.3.1 鲟形目鱼类雌核发育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250
22.3.2 雌核发育在鲟形目鱼类遗传育种与保护方面的意义及应用 251
22.4 生殖细胞移植 252
23 物种保护前景 253
参考文献 256
附录 274
附录一 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275
附录二 中华鲟种质标准 286
附录三 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295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