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孕育、发生、发展和演进。从先秦文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247年)开始,到清代文学(1644—1911年)为止,该书用简洁、平白的语言讲述了各个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文学特征以及思想潮流,作为通识读本,该书言简意赅,概括到位,既是优秀的通识教育工具,又能满足一般文学爱好者的知识积累。
组织这套“文艺通识丛书”的目的,是让文学知识走出专业研究的殿堂,来到人民大众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大众需要文艺,也需要关于文艺的知识。
在工作之余,可读读小说,看看电影、戏剧,也可背古诗、听朗诵、看展览,欣赏歌曲、练书法,参加各种艺术体验活动。在生活中,文学艺术无处不在。但是,爱好文艺,并不等于就懂得文艺。古今上下几千年,东西南北几万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文艺的知识,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学习这些知识,是理解沉积在作品之中的意蕴,提高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专家的著述难懂,所讲的知识隐藏在繁杂的论证之中,所用的语言艰涩并时时夹杂许多专门术语,还涉及众多人名、地名和陌生的历史史实,使一般民众难以接受。专业学界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藩篱亟需推倒,高冷的文学学术与民众的文艺热情之间的鸿沟之上必须架起桥梁。想提高文艺鉴赏水平,还是要听听专家们怎么说,但专家也要说得让大众听得懂。
时代在改变,新的时代,新的经济生活方式,新的技术条件,也促使人民大众的文艺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学艺术遇到了新情况,应该怎么办?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文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的观点。这种“终结观”,实际上反映的是文艺与审美的关系,文艺与作为其载体的媒体间关系,以及文艺与所反映的观念间关系这三重关系的变化。因此,文艺要适应新情况,理解文艺也需要新的知识。让人民大众掌握关于文艺的知识,让人民大众了解当代文艺的新情况,这一任务的必要性,在当下显得越来越迫切。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文艺知识。将专家研究成果的结晶,化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常识,这种工作其实并不容易。要做到举重若轻,通俗而不浅薄,前沿而不浮躁,深刻而不晦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我们组织这套书的原则是,请大家写小书。我们所邀请的作者,都是学术界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他们学养深厚,对学科的来龙去脉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在学术上,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我们的目的是,用人民大众看得懂的语言,搭起一座座从专业学术通向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
第一章 先秦文学(前16世纪-前247年)
第一节 先周时期的中国文学
第二节 周代礼乐文化的典范——《诗经》
第三节 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
第四节 屈原与宋玉
第二章 秦汉文学(前247年-220年)
第一节 秦代文学
第二节 汉代的大赋
第三节 史著巅峰——《史记》与《汉书》
第四节 政说与论著:两汉思想家的文学表达
第五节 歌诗、乐府与汉末五言诗的兴起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220-589年)
第一节 魏晋文学
第二节 南朝文学
第三节 北朝文学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589-960年)
第一节 隋及初唐文学
第二节 盛唐文学
第三节 中唐文学
第四节 晚唐文学
第五节 唐五代词及通俗文学
第五章 宋辽金文学(960-1279年)
第一节 宋诗
第二节 宋词
第三节 宋文与小说
第四节 辽、金、西夏及其他民族文学经典
第六章 元代文学(1279一1368年)
第一节 元代杂剧
第二节 南戏的兴起
第三节 元代散曲
第四节 元代诗歌
第五节 元代小说与散文
第七章 明代文学(1368-1644年)
第一节 明代诗文
第二节 明代戏曲
第三节 明代小说
第四节 传奇小说与话本小说
第八章 清代文学(1644-1911年)
第一节 清代文章学
第二节 清代诗歌
第三节 清词的复兴
第四节 清代戏曲
第五节 清代小说
第六节 俗文学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