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先生是我国红学研究中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红学研究大家,更是一位红学活动家。本书汇集何其芳先生学术遗产中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绕不开的主要代表之作,共收录了何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上*为经典的三篇文章,即1956年下半年完成的长篇论文《论<红楼梦>》、1957年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的讲演《答关于<红楼梦>的一些问题》、1962年原为筹备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撰写的报告《曹雪芹的贡献》,从而可以对何先生的红学研究有一个接近整体的估量。《史诗<红楼梦>》此次作为大家小书精装版推出,新增我国现代著名工笔重彩人物女画家王叔晖先生22幅红楼梦人物图,编选者还特意为原作中每一个二级标题添加了恰到好处的新颖标题,起到画龙点睛之功,不仅使得全书的主旨在目录中得以完整呈现,也有益于极大拉近文学经典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何其芳先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严谨细致、精辟独到,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深入认识何先生的红学贡献和从中体悟其在红学发展史上的显赫地位。
《史诗<红楼梦>》行文行云流水,以论文、讲演、报告三种文体,用诗意的文字体贴红楼人物和生活细节,融理论的深度和体验的深度为一体,显示了作为文学批评家的何其芳先生有理有据的学术追求和个性独具的诗人气质。
《红楼梦》这部巨著为这个古老的社会作了一次*深刻的描写,就像在历史的新时代将要到来之前,给旧时代作了一个总的判决一样。何其芳
《论〈红楼梦〉》可以说是诗的论文,论文的诗……我们又可感到文中注入了深沉的理性和精辟的思索,在诗的文采和情境中可以见到冷静的分析,正是这样,何其芳的学术论文不仅可读性强,而且科学性也很强。他的论文的写法,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师法。刘再复
温情的批判与诗意的开掘读何其芳的《红楼梦》研究蒙 木……《论红楼梦》一书出版后不久,1959年2月22日《光明日报》即发表了解叔平的推荐《论红楼梦》,文章说:作者的语言的风格比较朴素,对问题的阐述也是深入浅出的,读来很有兴味。正由于作者曾经多年从事创作,对于创作的甘苦有着一些深刻的体会,就给论文集带来另一个优点: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比较细致和透辟。这在《论〈红楼梦〉》一文第八节和第九节表现得最为充分和明显。像关于匠心和技巧、结构、日常生活的描写、重要的事件和波澜、人物典型性格在生活中的流行、诗的光辉等等问题的分析,都能给一般读者以一些启发,有助于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何其芳是俞平伯先生的学生,很敬重俞平伯,也一再保护俞平伯,但这篇文章当然也必须对俞平伯的观点予以批评。不过,《论〈红楼梦〉》对俞平伯的批评纯粹限定在学术的范围内,他力图在胡适、俞平伯的版本考证文本细读和毛泽东的政治批评、李希凡的阶级批评之间走第三条的路线。因为何其芳要求文章必须要有逻辑性,引用的资料要经得起论证,所以他下笔非常谨慎,这也就是他获罪的缘由之一。且不说他和江青、陈伯达之间的恩怨,以及与周扬事件的牵连。《论〈红楼梦〉》中强调《红楼梦》的主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他在论述时对比了《西厢记》《牡丹亭》以及才子佳人小说,认为《红楼梦》描写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思想的一致的基础上面,所以在描写爱情生活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这种对于爱情的颂扬,显然和两条路线的斗争也很难吻合。何其芳本意也未必如被批判的那样宣扬恋爱至上主义,他在后来的论述中都强调了《红楼梦》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意义。但他坚决反对所谓的农民说和市民说,反对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倾向。这是他广泛阅读、独立思考、追求逻辑的必然结果。总而言之,何其芳先生是一个诗人,他说红楼梦是一部用散文写成的伟大的史诗,他还发挥说:那些最能激动人的作品常常是不仅描写了残酷的现实,而且同时也放射着诗的光辉。这种诗的光辉或者表现在作品中的正面的人物和行为上,或者是同某些人物和行为结合在一起的作者的理想的闪耀,或者来自从平凡而卑微的生活的深处发现了崇高的事物,或者就是从对于消极的否定的现象的深刻而热情的揭露中也可以透射出来……总之,这是生活中本来存在的东西。这也是文学艺术里面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我们说一个作品没有诗,几乎就是没有深刻的内容的同义语。他用诗意的文字体贴《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关于生活细节的描写。他对照《金瓶梅》,说《金瓶梅》所缺少的就是这种诗的光辉,理想的光辉,尽管它描写得那样出色,那样生动,仍然不能不使读者感到闷气。读《红楼梦》感到的并不是悲观和空虚,并不是对于生活的信心的丧失,而是对于美好的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而是希望、勇敢和青春的力量。……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作家、学者。重庆万州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的发表诗歌合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曾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现鲁东大学)任教,1938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文艺做了大量拓荒工作。在延安期间,他出版了著名的《预言》《夜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央马列学院教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出版有《关于写诗和读诗》《论红楼梦》《文学艺术的春天》等论著。1977年7月24日病逝。
目 录
论《红楼梦》 003/一、引子 007/二、曹雪芹的身世与《红楼梦》 014/三、宝黛的爱情 027/四、叛逆者 038/五、广阔的现实 049/六、薛宝钗的悲剧 066/七、王熙凤,一条美丽的蛇 073/八、《红楼梦》是一个森林,一个海洋 093/九、《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105/十、《红楼梦》的批判性 116/十一、《红楼梦》的思想倾向 138/十二、《红楼梦》的思想性质 154/十三、高鹗续书
答关于《红楼梦》的一些问题 168/一、关于《红楼梦》的某些人物及关于典型的问题 182/二、关于《红楼梦》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186/三、关于《红楼梦》的现实主义、人民性和民族特色 190/四、关于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 193/五、 写《论〈红楼梦〉》以及研究评价其他古典作品的体会
曹雪芹的贡献 199/一、奇迹似的《红楼梦》 206/二、奇迹为什么出现在十八世纪中叶? 224/三、怎样正确评价《红楼梦》? |